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2016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政策解讀

   日期:2016-01-0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_zx    瀏覽:13099    評論:0    
 
  一是穩定和提升糧食產能,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民以食為天,糧食安全是永恒主題。“十三五”時期,我國人口還將繼續增加、城鎮化快速推進、消費結構進一步升級,帶動糧食需求繼續剛性增長,保障糧食供給安全仍是農業農村發展的首要任務。我們算了一下,到2020年糧食消費要在14000億斤以上,現在生產能力在11000斤以上,“十三五”在12000斤左右,還有約2000億斤缺口,包括大豆要靠進口來彌補。所以“十三五”我們不追求糧食連續增產,但是今年很有可能“十二連增”,增產是好事,糧食多了問題少,糧食少了問題多。糧食多了會增加一點財政收儲保管的支出,糧食少了那可能就是物價問題,物價問題可能是社會問題。總的來說,根據現在的供求關系,我們不追求一直連增,但是要保持糧食產量總體穩定,特別是要鞏固和提升糧食產能。我們有這個能力在,年度產量可以根據需求進行調節,只要有需要我們就有能力產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并且主要裝中國糧。所以我們考慮“十三五”谷物自給率保持在95%以上,水稻、小麥等口糧自給能力達到100%。
 
  二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促進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農民增收是農業農村發展的中心目標。“十三五”要實現農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使農民特別是老少邊窮地區貧困人口同步實現小康,“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現在我們農民收入有四個組成部分,家庭經營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還有財產性收入。家庭經營收入和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中最大的兩塊,占比都超過40%。但受成本“地板”抬升和價格“天花板”限制,以及經濟增速回落和出口下降的影響,這“兩大支柱”的增長動力都不樂觀。必須千方百計提高農業經營效益,廣開農民就業門路,使農民收入年均增幅繼續保持“兩個高于”的好勢頭。同時要大力推進精準扶貧,打好扶貧開發攻堅戰。
 
  三是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農產品質量安全是近年來社會高度關注的熱點和焦點。過去,我們糧食短缺、供給不足,大家就一個目標--吃飽肚子,顧不上質量安全問題。但是現在生活水平高了,我們開始進入小康了,不僅要吃得飽,還要吃得好、吃得安全,作為農業生產者、作為農業生產管理者、作為農業部門有責任把這項工作做好。現在供給形勢好了,可以說社會對農產品,包括食品加工品質量安全關注度越來越高,容忍度越來越低,我們沒有別的選擇,只有把工作做好。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保證人民群眾能吃上放心安全的農產品是對我們執政能力的基本考驗。“十三五”期間,要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農業標準化生產,健全標準體系,實現生產源頭可控制;一手抓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建立從田頭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體系,開展全過程監管。對于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即使只有1%的問題,我們也要付出100%的努力,確保“舌尖上的安全”。這幾年我們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是上升的,我們抽檢蔬菜、水果和肉類合格率都在96%以上。現在首先從兩件事抓起,一個抓農藥殘留,我們已經禁用了34種高毒農藥,現在正在大力推廣低毒農藥,開展生物防治,推廣統防統治。第二個重點抓奶源,中國奶業發展市場廣闊,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有很大的需求,中國的奶業有責任、有使命,為國人提供安全的鮮奶和奶粉,恢復國人對中國奶業的信心。現在我們不少人到國外去搶購奶粉,發生這種問題是我們中國奶業人的恥辱,一定要振興民族奶業,最重要的是保證質量安全。前不久我們搞了個中國奶業D20行動,前20家最大奶業企業向全世界鄭重公開承諾,重要核心問題就是質量安全,汪洋副總理親自去給他們鼓勁,他們占我們國家牛奶生產量、收購量和加工量50%以上。
 
  四是加強農業資源環境保護,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我們用十分有限的水土資源養活了十幾億人,支撐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我們城鎮化率每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就是一千多萬人進城,靠什么支撐?解決吃飯靠農業,我們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后期大辦工業,大躍進,到處大辦到處下馬,有個口號,“我們也有兩只手不在城里吃閑飯”。那個時候沒有戶口限制,我們的戶口制度是1958年以后才有的,農村人不能進城了,農業沒過關你就不能進城,因為進城沒飯吃,應該說這是了不起的成就,是巨大的貢獻,但同時也付出了很大的資源環境代價。客觀地講,土地負荷很重,過度地開發,水資源也是過度利用,當然我也說,近十年來,特別“十二五”時期,我們農田灌溉面積大幅增加,而農業用水量沒有增加,就是靠節水。“十三五”還要搞4億畝旱澇保收的農田,農業用水已經從占全社會用水量73%降到了63%,但我們還是要節水。在吃飯還成問題的年代,是很難顧得上資源環境問題的,欣賞風景的人一定是吃飽了的人。九寨溝、張家界不是當地人發現的,是城里人發現的,人們對廣西巴馬長壽之鄉趨之若鶩,北京人到那里去療養、養生、治療,那是個最貧困的地方,我們外邊人一去看這個地方這么漂亮,但是當地老鄉怎么說呀,他說我們這個地方是“山清水秀人不秀,鳥語花香飯不香”,他能顧得上保護環境嗎?他得先解決肚皮問題。所以我們也得歷史地看過去農業所謂的過度開發,現在必須把這個問題提到重要議程上來,因為我們有這么大生產能力,保供給能力很強了,要給環境和資源留點空間,要保持他們可持續發展。
 
  我搞了大半輩子農業,最近突然有點困惑,老想一個問題,搞農業主要是搞什么呢,為什么要搞農業啊?以前可能很多人講,農業主要搞飯,搞吃的,搞糧食。是這樣的,搞農業第一位是搞糧食,農業部門第一位任務是保證供給,你得給全國人民開飯,這是你第一個任務,任何時候不能動搖。但是我仔細想一下農業有三大功能,搞農業其實是“三搞”:為全國人民搞飯、為農民搞錢、為城里人搞綠。為全國人民搞飯,就是要解決全國人民吃飯問題;為農民搞錢,核心就是收入問題,種地農民不存在糧食安全問題,糧食安全問題是城里人的問題,是政府的問題,農民的地種一種就夠自己吃了,他的問題是收入,農民是什么收入好、什么價值高他種什么。為城里人搞綠,農村是不缺綠的,城里到處是鋼筋水泥,為什么大城市郊區要保留農田,它也是一種綠色。現在,我們的經濟發展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農產品供給充裕,我們才有條件、有能力考慮和解決生態環境問題。
 
  “十三五”要把農業可持續發展作為農業農村發展的基本要求,更加重視農業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我們已經制定了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和農業面源污染環境治理方案,化肥用得過多,農藥用得不科學,這些問題要解決,但是也不能回到另外一個極端。如果不用化肥,我們糧食可能從12000億回到6000億,搞有機大米,但是你不可能都吃有機大米,不上化肥,一畝地能搞到600斤就很了不起,搞到800斤更了不起。我也鼓勵有機食品,但是講實在話,我們還得從國情出發,而且化肥它也是氮磷鉀,本身也是植物的糧食,用化肥是重大的科技革命。我當過村干部大隊書記,我工作的大隊是七個自然村,十個生產隊,2400多人口,12000多畝地,一年能有個五六噸化肥就不錯,那個時候畝產400斤就可以得獎狀、掛紅旗了,現在隨便產量就是800斤,一般玉米過千斤。我的意思是說,講重點論就是要解決用得多、用得不科學、效率低的問題。要抓好《全國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的落實,加強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打好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攻堅戰,大力發展節水農業,開展化肥、農藥零增長行動,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力爭到2020年實現“一控兩減三基本”的目標(即:農業灌溉用水總量得到有效控制,化肥、農藥使用量實現零增長并逐步減少,農作物秸稈、畜禽糞便和農用地膜基本得到回收利用)。過去鄰居因為柴火吵架,現在都不用了,原料替代了,怎么辦?南方有的省說你不能燒秸稈,飛機落不下來。重大活動時,村干部、鄉干部下村看著,不讓他們燒,縣長給村里開會,“老鄉,你能不能不燒,一畝地我給你20塊錢”。老鄉說了,“縣長,我不要你20塊錢,我給你20塊錢,你把我這玉米桿子給我弄走”。因為要下很大工夫,他要花人工成本。
 
  五是推進農業轉方式、調結構,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在“四化同步”中,農業現代化還是短腿,明顯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和城鎮化,成為現代化建設的瓶頸。沒有農業的現代化,就沒有國家的現代化。“十三五”時期,必須加快農業現代化步伐,努力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現代農業發展道路。但是中國國家大,發展水平很不一致,中國農業現代化不可能齊步走,所以我們的方略是什么?搞現代農業示范區。我們在東部沿海、大城市郊區、大型墾區、農產品主產區等具備條件的地區創建了283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力爭率先實現農業現代化,通過他們的示范引領,梯度推進全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六是統籌城鄉發展,推進農民工有序市民化。中國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最大的還是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現在到了有能力和條件實行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的歷史階段。過去計劃經濟時期,很長時期我們通過工農產品的剪刀差,讓農民、農業做貢獻,改革開放市場經濟條件下,工農產品剪刀差逐步縮小了、消除了,但是城鄉要素的剪刀差凸顯出來了,拿農民的地還是便宜,一開發再一轉讓就不是那個價了,差額巨大。農民工工資在不斷增加,但是跟城市職工在工資水平上、社保水平上還是有差距的,同工不同酬。農村的金融資產本來就少,所有的農業縣都是貸差縣,融資難、貸款難。通過要素剪刀差在支撐城市化,我在地方也工作過,我們說經營城市主要是經營農民的土地,城市大廣場、寬馬路、市政建設很多,管網很多,都是靠土地來解決的。“十三五”要在以城帶鄉、補齊農村“短板”上有更大進展。同時加強新農村建設,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與新農村建設,使城鄉相映成趣、協調發展,像總書記講的“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富裕農民,就要減少農民,這是看得清楚的,農民工轉移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2.7億農民常年在外打工,要真正地打開城門,以包容的胸懷和積極的態度來接納農民工,使其能夠逐步有序地轉為市民,最近一些地方公布了城市戶口改革的方案,中央也出臺了改革的意見,就是讓具備條件的農民工,在他就業的地方逐步安家落戶、實現市民化,使他們工作融入企業、子女融入學校、家庭融入社區、心理融入社會。
 
  同志們,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過億萬農民群眾的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克服前進道路上的各種艱難險阻,開創“十三五”農業農村發展的美好明天,謝謝大家!
 
  中國改革智慧的世界紅利
 
  (傅云威)
 
  縱觀各國改革歷程,結構性改革從來不會是無痛手術,往往帶來社會陣痛。如何化解陣痛,考驗執政者的智慧。
 
  從中東到北非,從南歐到拉美,眾多轉型中經濟體的改革經驗表明,改革方針若不重視平衡,不免顧此失彼;改革舉措若不鋪設配套,則往往亂套。在這個問題上,中國決策者不乏敏銳的洞察力和智慧。
 
  透過剛剛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人們看到,中國結構性改革的設計者顯然重視運用“加減平衡術”,在合理配置改革組合,把握節奏和力度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在全球各地轉型期的改革浪潮中獨樹一幟。
 
  結構性改革領域往往做加法易,做減法難。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明年要抓好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五大任務。在一些海外專家看來,完成這些攻堅任務并非易事。
 
  澳大利亞創新金融研究院院長郭生祥指出:“所謂的‘去’,其實就是做減法,這涉及眾多企業和個人利益調整,如果補短板的加法做不好,改革很難順利推進。”
 
  事實上,本屆政府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大力淘汰落后產能,壓縮過剩產能,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深入調整、升級經濟結構的不懈努力。
 
  同時,中國改革者沒有忘記做“加法”,具體說來就是強化社會政策的托底功能,更加注重對特定人群特殊困難的精準幫扶,保障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公共服務。
 
  毋庸諱言,補貼民生不是靜態的、單向的,否則社會政策就沒了活水,難以持久。中國的最新改革動議表明,社會政策要與結構性改革彼此交融,寓于供給側改革之中,體現在以改革促發展、在發展中實現改革目標的實踐中。
 
  本屆政府把結構性改革與行政體制改革相協調,把社會政策與產業政策相嫁接,把宏觀政策與微觀政策緊密結合,架構起統一順暢的改革頂層設計,初步形成了效率兼顧公平、政策周期有始終、改革風險有承接的改革閉環。
 
  在改革這道算術題中,加法為減法提供保障,減法為加法提供動能。如今,中國經濟結構性改革的成果,已開始反哺民生。數據顯示,伴隨近年來經濟結構中服務業占比提升,GDP每增長一個百分點提供的就業崗位已經翻倍。今年前三季度,國內新增就業人數超過1000萬。
 
  對癥的改革組合從來不會憑空得來,偉大的改革成果也不可能輕易獲取。在不少轉型中國家,充斥著失敗案例。世界銀行最新發表的《中東與北非經濟監測》報告指出,近年觸發相關地區社會動蕩的原因是,人們“對于生活質量日益高漲和廣泛存在的不滿……一般性補貼制度不能補償這些問題”。
 
  強改革、謀出路已成相關國家有識之士的強烈訴求。在此背景下,中國的改革經驗和路徑也引來海外人士的更多關注和欣賞。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