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3日,重慶市忠縣白石鎮白花村七組的一個農家院壩,20多人圍在一起,領取種植大戶鄧波發放的土地流轉金。“我拿到950元。”七組村民葉云長說,他今年62歲,由于子女都在外務工,家里的19畝土地多數撂荒著,這筆錢相當于是白送給他的。
“現在,每畝土地租金50元。兩年后就是每畝租金245元。”鄧波說,目前已流轉土地200多畝,因撂荒地除雜整地,需要投入的成本較高,給付的土地流轉金暫時偏低。從2019年起,每畝土地的流轉費將按照國家退耕還林的補助標準予以補償,到時候,葉云長每年將領到土地流轉費4600多元。
今年45歲的鄧波,是重慶市石寶鎮蓼葉村三組人,此前一直在深圳、成都等地幫別人開挖掘機。2016年9月,鄧波到白石鎮白花村修建農村公路,發現村里撂荒的土地多,且長滿了雜草,他決定利用撂荒地種植絲瓜獲取絲瓜絡。
鄧波發放完村民的土地流轉金,帶著記者來到房屋后的山坡上,只見兩臺挖掘機正在翻耕田地,整理溝渠,清除枯萎的雜草。“本月底就要育苗、移植,現在得趕緊將地塊整理好。”鄧波說。
“絲瓜絡就是絲瓜老去后,去除外皮和果肉后剩下的部分,俗稱絲瓜筋。絲瓜越大絲瓜絡越多,賺錢就多。絲瓜絡既是中藥材,又是新型環保材料。”鄧波介紹說,絲瓜絡經過加工制作,可以做成高級浴巾、兒童枕芯、有機布鞋等100余種不同用途的生活用品。正是看中了絲瓜絡廣闊的市場前景,他才選擇種植絲瓜。
“絲瓜花期長達半年,開出來的花呈金黃色,十分養眼。”鄧波說,絲瓜種植要求低,當年種植當年見效,收獲期長達半年。近兩年,他到貴州等地考察,發現絲瓜開花的時候,很多城里人都到鄉下游覽。
鄧波告訴記者,種植傳統作物一般每畝產值不到1000元,絲瓜絡附加值卻很高,如果今年風調雨順的話,絲瓜每畝產值可達5000元以上。“今年,我要再流轉300畝土地,在絲瓜藤下養殖土雞、套種農作物,探索農家樂等鄉村生態旅游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