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病毒病
此病也叫花葉病,發生較為普遍。西葫蘆各茬次發生的程度各有不同,最嚴重的茬次是秋天露地栽培和保護地秋冬茬,其次是春季栽培。一般高溫干旱、缺水、缺肥、管理粗放地塊發病較重。
1.1病因由西葫蘆黃瓜花葉病毒(CMV)和甜瓜花葉病毒(MMV)感染引起。蚜蟲是傳播的主要媒介。
1.2癥狀病毒病在西葫蘆生長各個時期都有發病。苗期受害,子葉變黃枯萎,真葉出現濃淡綠色相間的花葉。全株發病時,新葉出現黃綠相嵌狀花葉,葉片小而卷,葉面不平,并變脆發硬,使植株受到抑制。果實受害,出現畸形果,表面凹凸不平。
1.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株上留種。②播種前種子消毒,用51℃溫水浸種40min或將干種子置于70℃干熱處理3d,或用10%磷酸三鈉浸20min。③注意避免高溫、干旱、強日照條件下播種,避免和其他瓜類混栽,加強菜園管理,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配合施用,增強植株抗病性。④實行3~5年輪作,清除棚室內殘株落葉和雜草,防止人為傳毒。⑤治蟲防病。蚜蟲、白粉虱可用10%吡蟲啉類農藥2500倍液防治。⑥發病初期及時噴灑20%鹽酸馬啉胍?銅可濕性粉劑(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0d噴1次,連續2~3次,采收前5d停止用藥。
2霜霉病
霜霉病是瓜類作物普遍發生而危害嚴重的病害,常在葉片上發病。
2.1原因病菌通過氣流、雨水、昆蟲傳播,由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葉片。在日均溫20~25℃時,葉面有水滴6~12h即可萌發侵入,3d即可發病。
2.2癥狀苗期發病時,葉片褪綠變黃,最后枯死。成株葉片發病,初期呈水浸狀黃色小斑點,后發展成多角形,后期病斑邊緣黃綠色,干枯時易破。在高濕條件下,病斑背面長出灰黑色霉層。嚴重時病斑連片,全葉黃褐色枯萎。圖2西葫蘆霜霉病2.3防治方法①煙霧法。發病初期用45%百菌清煙霧劑300~3750g/hm2,均勻放置在保護地內點燃,發煙時悶棚,熏一夜。②粉塵法。用5%百菌清粉塵劑750~1500g/hm2每隔7d噴1次,共噴4~6次,防治效果可達95%以上。③噴霧法。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500倍液、75%達可靈5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
3灰霉病
西葫蘆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實。
圖3西葫蘆灰霉病3.1原因由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傳播蔓延。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氣溫低濕度大時發病較重。低溫高濕的天氣條件有利于病害發生。棚室栽培如果在低溫高濕度情況下比露地栽培的更易發病。
3.2病癥發病首先侵染殘敗的花和傷口處,花瓣開始出現粘糊狀腐爛,向幼瓜擴展,花蒂部出現水浸狀,之后瓜條軟化,表面生有灰褐色的霉層,以后病瓜呈黃褐色,停止生長而萎縮,直至瓜條頭部爛掉,沾滿病菌的花掉在葉片、葉梗和瓜蔓上時,可在莖部位形成大型枯斑,并發出灰褐色霉層,也可通過農事活動進行傳播。
3.3防治方法①棚室栽培注意抓好生態防治,即適當控制澆水,適時通風,提高棚室溫度,降低濕度,及時摘除病花或病幼果,可有效地減輕發病。在幼果期配合使用煙霧法(10%速克靈煙劑,每次按3~3.75kg/hm2,密封熏半天)或粉塵法(傍晚噴施10%滅克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每次按15kg/hm2),隔10d用1次,連續1~2次,效果更佳。②露地栽培的,可于幼果期或發病初期噴施50%速克靈可濕粉2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粉1500倍液,或65%抗霉威可濕粉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濕粉(1∶1)1000~1500倍液,隔7~10d左右1次,連續1~2次,采用輪換交替或復合噴施,對控制病害蔓延有較好作用。③注意田間衛生。該病菌具弱寄生性,長勢衰弱的植株或器官最易受侵害,故應該及時摘除黃、老葉片或殘花、病果,并收集燒毀,對減少侵染和控制病害蔓延有明顯作用。
4白粉病
此病主要使葉片受害。
圖4西葫蘆白粉病4.1原因病菌主要靠氣流傳播,氣溫在16~24℃時易于發病。病菌可在棚式溫室的瓜類作物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發病后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實現再侵染。
4.2病癥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和背面出現白色小霉點,以葉的正面為多,然后逐漸擴大為不規則的霉斑。發病嚴重時,霉斑連成大片的白粉區,或擴大到全葉。后期的白粉逐漸變為灰白色,葉片變黃、干枯,有時在病斑上產生小黑點。一般以老葉先發病,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
4.3防治方法①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定植,保證通風透光,適時中耕澆水,及時清除病葉,帶出田外深埋。大棚內栽培注意通風,切忌棚內忽干忽濕。要注意播種前防病。溫室栽苗前,每100m2用250g硫磺與0.5kg干鋸末混合均勻后,燃煙,薰蒸1夜。露地栽培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18.75kg與細土100~125kg拌勻,播前或栽苗前撒于苗床或栽苗穴中。②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20%粉銹寧(三唑酮)乳液2000倍液,農抗120或武夷菌素水劑100~150倍液、隔7~10d噴1次,連噴3~4次,可控制病害。藥劑還有很多,可根據使用說明稀釋倍數交替選用。施藥時葉面、背、莖、稈都要噴到,特別是葉背一定要注意。③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謹防棚室干濕交替造成嚴重發病。
此病也叫花葉病,發生較為普遍。西葫蘆各茬次發生的程度各有不同,最嚴重的茬次是秋天露地栽培和保護地秋冬茬,其次是春季栽培。一般高溫干旱、缺水、缺肥、管理粗放地塊發病較重。
1.1病因由西葫蘆黃瓜花葉病毒(CMV)和甜瓜花葉病毒(MMV)感染引起。蚜蟲是傳播的主要媒介。
1.2癥狀病毒病在西葫蘆生長各個時期都有發病。苗期受害,子葉變黃枯萎,真葉出現濃淡綠色相間的花葉。全株發病時,新葉出現黃綠相嵌狀花葉,葉片小而卷,葉面不平,并變脆發硬,使植株受到抑制。果實受害,出現畸形果,表面凹凸不平。
1.3防治方法①選用抗病品種,從無病株上留種。②播種前種子消毒,用51℃溫水浸種40min或將干種子置于70℃干熱處理3d,或用10%磷酸三鈉浸20min。③注意避免高溫、干旱、強日照條件下播種,避免和其他瓜類混栽,加強菜園管理,增施有機肥和氮磷鉀配合施用,增強植株抗病性。④實行3~5年輪作,清除棚室內殘株落葉和雜草,防止人為傳毒。⑤治蟲防病。蚜蟲、白粉虱可用10%吡蟲啉類農藥2500倍液防治。⑥發病初期及時噴灑20%鹽酸馬啉胍?銅可濕性粉劑(病毒A)500倍液或1.5%植病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隔10d噴1次,連續2~3次,采收前5d停止用藥。
2霜霉病
霜霉病是瓜類作物普遍發生而危害嚴重的病害,常在葉片上發病。
2.1原因病菌通過氣流、雨水、昆蟲傳播,由氣孔或直接穿透表皮侵入葉片。在日均溫20~25℃時,葉面有水滴6~12h即可萌發侵入,3d即可發病。
2.2癥狀苗期發病時,葉片褪綠變黃,最后枯死。成株葉片發病,初期呈水浸狀黃色小斑點,后發展成多角形,后期病斑邊緣黃綠色,干枯時易破。在高濕條件下,病斑背面長出灰黑色霉層。嚴重時病斑連片,全葉黃褐色枯萎。圖2西葫蘆霜霉病2.3防治方法①煙霧法。發病初期用45%百菌清煙霧劑300~3750g/hm2,均勻放置在保護地內點燃,發煙時悶棚,熏一夜。②粉塵法。用5%百菌清粉塵劑750~1500g/hm2每隔7d噴1次,共噴4~6次,防治效果可達95%以上。③噴霧法。40%乙膦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72.2%普力克500倍液、75%達可靈500倍液,每隔7~10d噴1次。
3灰霉病
西葫蘆灰霉病主要危害花和果實。
圖3西葫蘆灰霉病3.1原因由分生孢子隨氣流、雨水傳播蔓延。病菌以菌核或菌絲體在土壤中越冬,春季氣溫低濕度大時發病較重。低溫高濕的天氣條件有利于病害發生。棚室栽培如果在低溫高濕度情況下比露地栽培的更易發病。
3.2病癥發病首先侵染殘敗的花和傷口處,花瓣開始出現粘糊狀腐爛,向幼瓜擴展,花蒂部出現水浸狀,之后瓜條軟化,表面生有灰褐色的霉層,以后病瓜呈黃褐色,停止生長而萎縮,直至瓜條頭部爛掉,沾滿病菌的花掉在葉片、葉梗和瓜蔓上時,可在莖部位形成大型枯斑,并發出灰褐色霉層,也可通過農事活動進行傳播。
3.3防治方法①棚室栽培注意抓好生態防治,即適當控制澆水,適時通風,提高棚室溫度,降低濕度,及時摘除病花或病幼果,可有效地減輕發病。在幼果期配合使用煙霧法(10%速克靈煙劑,每次按3~3.75kg/hm2,密封熏半天)或粉塵法(傍晚噴施10%滅克粉塵劑,或5%百菌清粉塵劑,每次按15kg/hm2),隔10d用1次,連續1~2次,效果更佳。②露地栽培的,可于幼果期或發病初期噴施50%速克靈可濕粉2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粉1500倍液,或65%抗霉威可濕粉1000~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75%百菌清可濕粉(1∶1)1000~1500倍液,隔7~10d左右1次,連續1~2次,采用輪換交替或復合噴施,對控制病害蔓延有較好作用。③注意田間衛生。該病菌具弱寄生性,長勢衰弱的植株或器官最易受侵害,故應該及時摘除黃、老葉片或殘花、病果,并收集燒毀,對減少侵染和控制病害蔓延有明顯作用。
4白粉病
此病主要使葉片受害。
圖4西葫蘆白粉病4.1原因病菌主要靠氣流傳播,氣溫在16~24℃時易于發病。病菌可在棚式溫室的瓜類作物或病殘體上越冬,成為翌年初侵染來源。發病后產生的分生孢子借氣流或雨水傳播實現再侵染。
4.2病癥發病初期,葉片正面和背面出現白色小霉點,以葉的正面為多,然后逐漸擴大為不規則的霉斑。發病嚴重時,霉斑連成大片的白粉區,或擴大到全葉。后期的白粉逐漸變為灰白色,葉片變黃、干枯,有時在病斑上產生小黑點。一般以老葉先發病,逐漸向上部葉片擴展。
4.3防治方法①加強田間管理,合理定植,保證通風透光,適時中耕澆水,及時清除病葉,帶出田外深埋。大棚內栽培注意通風,切忌棚內忽干忽濕。要注意播種前防病。溫室栽苗前,每100m2用250g硫磺與0.5kg干鋸末混合均勻后,燃煙,薰蒸1夜。露地栽培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18.75kg與細土100~125kg拌勻,播前或栽苗前撒于苗床或栽苗穴中。②發病初期噴灑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75%百菌清600~800倍液、20%粉銹寧(三唑酮)乳液2000倍液,農抗120或武夷菌素水劑100~150倍液、隔7~10d噴1次,連噴3~4次,可控制病害。藥劑還有很多,可根據使用說明稀釋倍數交替選用。施藥時葉面、背、莖、稈都要噴到,特別是葉背一定要注意。③合理施肥,施足底肥,增施磷鉀肥,提高植株抗病能力,謹防棚室干濕交替造成嚴重發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