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馬鈴薯栽培面積在逐步擴大。在稻茬田上多采用深耕、熟土培肥的方法,甚至為了早熟還采取覆膜增溫栽培馬鈴薯傳統種植方法,不僅費工費時,操作繁雜,而且成本高,效益低,影響了馬鈴薯的生產。針對這些問題,根據馬鈴薯在溫濕度適宜條件下只要將植株基部遮光就能結薯的原理,可采用稻草覆蓋代替泥土覆蓋栽培,采取在平坦的稻茬土上免耕播種加蓋大量稻草,并配套無公害高效栽培技術,不僅解決了稻草還田的難題及焚燒稻草帶來的環境污染,而且還簡便易行,省工省力,同時還免除了用藥防治地下害蟲的隱患,改善了馬鈴薯的品質,顯著提高了生產和經濟效益。現將該栽培技術介紹如下:
1 種薯準備
1.1 品種選擇 選用早、中熟高產優質脫毒馬鈴薯品種及其健壯的種薯。如克新1克、克新4號、大西洋等。
1.2 播前準備 選用表面光滑、健康、適中的薯塊作種薯。為使播前薯帶著短、壯芽下地,還必須進行催芽處理。有的薯塊偏大,要進行切塊處理,以節約用種。以幼、壯齡塊薯做種,淘汰薯形不規整、表皮粗糙老化及芽眼突出、皮色暗淡的不良薯塊。大薯塊栽植前1-2d要進行縱切,每塊留2-3個芽眼,切后薯塊重不低于25g,然后用陳草木灰涂抹切口或用多菌靈進行種子處理。
1.2.1 切塊。播種前15d左右進行種薯切塊、催芽。種薯消毒采用0.1-0.2mg/L高錳酸鉀液浸種10-15min,或用多菌靈500倍液浸種10min。大薯切塊應注意刀具消毒。一般不足50g的種薯,應進行整薯催芽,大于50g的則切塊催芽。每個切塊保證有1個以上健壯芽,并用草木灰蘸切口或等切面愈合后,置于濕沙苗床上進行催芽。最好把頂部薯塊與基部薯塊分開催芽,促使出芽一致。芽長以1cm為標準,根據山芽情況分批種植。
1.2.2 催芽。分暖種曬種、架藏散光煉芽和藥劑處理3種。①暖種曬種:在播前30d,將種薯先放在溫度約加20℃條件下暖種催芽,經15d左右待頂芽有豆粒時,溫度降至12-15℃,并給予光照進行曬種,促其芽萌發生長。②架藏散光煉芽:即做書架形架子5-10層,層間距30cm左右,每層放種薯1-2層,翻動種薯使其均勻受光。③藥劑處理:當前藥用催芽藥劑為赤霉素,濃度因品種、切塊和整薯、種薯休眠程度不同而異。切塊用0.5-1mg/L赤霉素浸泡10min,整薯用10-20mg/L濃度浸泡10-20min,撈出晾干后播種。
1.3 施足基肥 采用一次性全層施肥法,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3萬-3.75萬kg、高效復合肥(N、P、K均占16%)900kg、尿素150kg,勻施后輕旋耕7-10cm深。
1.4 開溝作畦 按畦寬(包括溝)1.2cm開溝,溝泥均勻蓋于畦面,并將畦面整細,做成中間略高、兩邊略低的龜背型。
2 適時播種
2.1 播期 一般在1月中下旬躲避過低溫后適墑播種。
2.2 播量 一般每公頃用種2250kg左右。種植密度為每畦兩行,株距30cm,每公頃5.5萬-6萬株。
2.3 播種方法將種薯塊植入畦面下1-2cm深,播種時種芽向上,芽眼表面要與土壤接觸。
3 稻草覆蓋
每公頃覆蓋稻草2.25萬-3萬kg,厚8-10cm,再澆透水,稻草要覆蓋嚴密,以免造成青薯影響品質。
4 田間管理
4.1 出苗前管理 播后管理比較簡單,如遇干旱、土壤墑情低影響出苗,可采用噴灑或溝灌的方法,使畦面保持一定墑情,利于馬鈴薯出苗生長。如遇雨天,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由于采用稻草覆蓋種植,種薯出苗較早,為防止幼苗受凍,可在寒流來臨前搭小拱棚起保溫作用,并能大大提早上市時間。
4.2 出苗后管理 當幼苗出土90%左右時,每公頃可施稀薄人糞尿1.5萬-2.25萬kg,或尿素150-180kg以促早發。春季多雨,注意清溝理墑。如遇干旱,采用澆水或溝灌進行抗旱。發棵期如長勢過旺。可噴500倍液矮壯素液或200mg/L多效唑等抑制劑控苗。后期長勢偏弱,可用1%左右磷酸二氫鉀和尿素進行葉面噴施。當花序抽出時,隨時摘除。如遇地老虎幼蟲咬食,可用80%敵百蟲藥液噴殺。注意防治蚜蟲、晚疫病等病蟲害。
5 適時收獲
待中下部葉片開始發黃時,選晴天收獲,扒開稻草摘取馬鈴薯,用該方法種植馬鈴薯大部分薯塊都裸露在稻草下面的土層上。只要掀開稻草即可揀薯塊。根據需要一次性收完或分批采收均可。如分批采收,可先揀大薯塊,留下小薯塊。由于未傷及馬鈴薯根系,只要蓋上稻草,小薯塊可以繼續生長。
1 種薯準備
1.1 品種選擇 選用早、中熟高產優質脫毒馬鈴薯品種及其健壯的種薯。如克新1克、克新4號、大西洋等。
1.2 播前準備 選用表面光滑、健康、適中的薯塊作種薯。為使播前薯帶著短、壯芽下地,還必須進行催芽處理。有的薯塊偏大,要進行切塊處理,以節約用種。以幼、壯齡塊薯做種,淘汰薯形不規整、表皮粗糙老化及芽眼突出、皮色暗淡的不良薯塊。大薯塊栽植前1-2d要進行縱切,每塊留2-3個芽眼,切后薯塊重不低于25g,然后用陳草木灰涂抹切口或用多菌靈進行種子處理。
1.2.1 切塊。播種前15d左右進行種薯切塊、催芽。種薯消毒采用0.1-0.2mg/L高錳酸鉀液浸種10-15min,或用多菌靈500倍液浸種10min。大薯切塊應注意刀具消毒。一般不足50g的種薯,應進行整薯催芽,大于50g的則切塊催芽。每個切塊保證有1個以上健壯芽,并用草木灰蘸切口或等切面愈合后,置于濕沙苗床上進行催芽。最好把頂部薯塊與基部薯塊分開催芽,促使出芽一致。芽長以1cm為標準,根據山芽情況分批種植。
1.2.2 催芽。分暖種曬種、架藏散光煉芽和藥劑處理3種。①暖種曬種:在播前30d,將種薯先放在溫度約加20℃條件下暖種催芽,經15d左右待頂芽有豆粒時,溫度降至12-15℃,并給予光照進行曬種,促其芽萌發生長。②架藏散光煉芽:即做書架形架子5-10層,層間距30cm左右,每層放種薯1-2層,翻動種薯使其均勻受光。③藥劑處理:當前藥用催芽藥劑為赤霉素,濃度因品種、切塊和整薯、種薯休眠程度不同而異。切塊用0.5-1mg/L赤霉素浸泡10min,整薯用10-20mg/L濃度浸泡10-20min,撈出晾干后播種。
1.3 施足基肥 采用一次性全層施肥法,每公頃施腐熟有機肥3萬-3.75萬kg、高效復合肥(N、P、K均占16%)900kg、尿素150kg,勻施后輕旋耕7-10cm深。
1.4 開溝作畦 按畦寬(包括溝)1.2cm開溝,溝泥均勻蓋于畦面,并將畦面整細,做成中間略高、兩邊略低的龜背型。
2 適時播種
2.1 播期 一般在1月中下旬躲避過低溫后適墑播種。
2.2 播量 一般每公頃用種2250kg左右。種植密度為每畦兩行,株距30cm,每公頃5.5萬-6萬株。
2.3 播種方法將種薯塊植入畦面下1-2cm深,播種時種芽向上,芽眼表面要與土壤接觸。
3 稻草覆蓋
每公頃覆蓋稻草2.25萬-3萬kg,厚8-10cm,再澆透水,稻草要覆蓋嚴密,以免造成青薯影響品質。
4 田間管理
4.1 出苗前管理 播后管理比較簡單,如遇干旱、土壤墑情低影響出苗,可采用噴灑或溝灌的方法,使畦面保持一定墑情,利于馬鈴薯出苗生長。如遇雨天,要及時排水,防止積水。由于采用稻草覆蓋種植,種薯出苗較早,為防止幼苗受凍,可在寒流來臨前搭小拱棚起保溫作用,并能大大提早上市時間。
4.2 出苗后管理 當幼苗出土90%左右時,每公頃可施稀薄人糞尿1.5萬-2.25萬kg,或尿素150-180kg以促早發。春季多雨,注意清溝理墑。如遇干旱,采用澆水或溝灌進行抗旱。發棵期如長勢過旺。可噴500倍液矮壯素液或200mg/L多效唑等抑制劑控苗。后期長勢偏弱,可用1%左右磷酸二氫鉀和尿素進行葉面噴施。當花序抽出時,隨時摘除。如遇地老虎幼蟲咬食,可用80%敵百蟲藥液噴殺。注意防治蚜蟲、晚疫病等病蟲害。
5 適時收獲
待中下部葉片開始發黃時,選晴天收獲,扒開稻草摘取馬鈴薯,用該方法種植馬鈴薯大部分薯塊都裸露在稻草下面的土層上。只要掀開稻草即可揀薯塊。根據需要一次性收完或分批采收均可。如分批采收,可先揀大薯塊,留下小薯塊。由于未傷及馬鈴薯根系,只要蓋上稻草,小薯塊可以繼續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