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預防的誤區
1.2.1免疫程序制定的誤區
疫苗接種是控制疫病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對所有疫病都是十分有效的。免疫接種時機不當也發揮不出疫苗防病的效果;一些疫苗本身的免疫效力就不高,保護率低,有的弱毒疫苗本身就存在毒力返強危險性,這樣的疫苗不但控制不了疫病的發生,反而可能給豬群帶來無窮的后患。根據本場的疫病實際發生情況,考慮豬場所在地區的疫病流行特點,結合豬群的種類、年齡、飼養管理、母源抗體的干擾以及疫苗的性質、類型和免疫途徑等各方面因素和免疫監測結果,制定適合本場的免疫程序。
1.2.2聽病就防、盲目處置
有的基層獸醫,尤其是中小規模養豬場的診療技術人員,一聽到近期發生了某類傳染病,缺乏豬體的疫病監測,就急于、盲目給豬進行免疫接種。這樣很可能會造成潔凈養豬場豬群疫苗應激和生物污染,將病源人為帶入養殖場,如豬偽狂犬病、藍耳病等。如果本場無病,只要注意消毒,加強管理,引種注意隔離觀察即可,無需不必要的頻繁防疫,減輕疫苗接種免疫壓力。
1.3 對癥處置的誤區
1.3.1見病就用抗生素
獸醫臨床上濫用抗生素的現象屢見不鮮,不論治療哪種疾病都離不開抗生素。實際上有許多疾病根本不需要用抗生素,如消化不良、中暑、中毒和一些不良應激因素等,使用抗菌素藥物反而會出現藥物的不良反應,并使病原體的耐藥性增強,人為引起耐藥菌株的產生,造成腸道菌群失調。
1.3.2見熱就退輕視豬體的自身防御功能
豬有熱癥就投用解熱制劑。發熱本身不是疾病,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是疾病進展過程中的重要臨床表現。可見于多種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臨床常見的是感染性發熱居多,當然目前由于飼料原料的因素,如霉變玉米的使用導致的非感染性發熱也進入議事日程。驟然降溫而病因未除,往往出現體況失衡、加重病癥。如果豬體溫過高或持續發熱,對機體是有害的,可使機體各個系統的正常代謝機能發生障礙,甚至使器官變性和壞死,應及時采用退熱藥降溫退熱,確保病豬及時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