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的葡萄球菌皮炎病(又稱為豬傳染性滲出性皮炎、溢脂性皮炎或煤煙病),是由表皮葡萄球菌所致的一種子豬高度接觸性皮膚病。初生哺乳子豬最易感染。葡萄球菌在自然界中廣泛存在,并能通過多種途經感染,近年來葡萄球菌皮炎病在豬場的發生率也逐漸增高。
發病情況
廣東省云浮市某萬頭養殖場,自繁自養的9窩子豬103頭。15日齡時有部分子豬開始出現精神沉郁,食欲減退,在眼睛周圍、面頰、耳廓和肛門周圍等無毛處皮膚出現紅斑。發病5天內死亡3頭子豬。
臨床癥狀
病豬出現紅斑處發生3毫米~4毫米大小的微黃色水皰,并迅速破裂,滲出晴朗的漿液或黏液,與皮屑、皮脂腺和污垢混合,逐漸蔓延至全身表皮,干燥后形成微棕色磷片狀結痂,發癢,常在墻角、粗糙物體上擦癢。痂皮脫落,露出鮮紅色創面。隨著病情繼續發展,體溫升高,豬體消瘦,全身性皮膚發紅,出現黃褐色脂性滲出物,塵埃附著,發出惡臭味,表皮增厚,干燥,皸裂,污穢不堪,繼而病豬呼吸困難,衰弱,出現伴有脫水癥狀的敗血癥而死亡。
病理變化
刮掉結痂的皮膚表層與真皮層交接處有出血點。全身淋巴結腫脹,出血。心冠脂肪出血,心臟表面有大小不等的膿性壞死灶。肝臟、脾臟腫脹瘀血。
診斷
根據發病情況、臨床癥狀和病理變化可做出本病的初步診斷,為確診需做進一步的實驗室檢查。
(1)無菌挑取病死豬心臟、肝臟涂片,革蘭氏染色后鏡檢,見到多量單個球形、成對或葡萄狀排列的革蘭氏陽性菌。
(2)將病死豬心臟、肝臟接種于普通營養瓊脂培養基,37℃培養24小時。形成表面光滑隆起、邊緣整齊、不透明、白色的圓形菌落,繼續培養后,菌落變成金黃色。挑起菌落進行涂片,革蘭氏染色,鏡檢,見到成雙成簇的跟病料所見相同的具有典型葡萄狀排列的菌體。
(3)生化試驗:將菌株接種于乳糖、蔗糖、葡萄糖、麥芽糖、甘露醇培養基中,產酸不產氣。靛基質試驗陰性,尿素酶試驗陽性。
由此可診斷該批子豬患葡萄球菌皮炎病。
治療
(1)發現病豬后即隔離,然后對病豬污染的圈舍及養豬環境用2%燒堿徹底消毒,3天/次。
(2)對出現臨床癥狀的子豬肌肉注射恒豐強公司生產的強效阿莫西林(20毫克每千克體重)配豐強之星(0.2毫升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連用5天。
(3)對母豬用水溶性阿莫西林拌料,連用5天。
(4)對皮膚已經感染葡萄球菌的子豬,用2%龍膽紫液涂擦。
如此用藥5天后,發病子豬的葡萄球菌皮炎病得到控制,無再蔓延傳染的現象,95%的子豬均恢復正常,有幾頭病重的子豬恢復不夠良好,采取淘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