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生姜姜瘟病發病因素與防治對策

   日期:2016-07-13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95    
生姜是安徽省的特色農產品,全省生姜種植面積1.2萬公頃,主產區為臨泉、金寨、阜陽、潛山、銅陵、全椒等地。但是,由于姜瘟病發生危害有著逐年加重的趨勢,導致生姜的產量與品質降低,影響加工外銷,制約生姜產業化的發展。我所于2003年對銅陵地區姜瘟病發生情況調查,全市種植生姜面積427公頃,發病面積達154.6公頃,發病面積占播種面積的36.2%,發病程度屬中等偏重年份,在發病田塊中,有20%田塊絕收,40%田塊發病率為70%以下,40%田塊發病率高達70%~80%,平均每667平方米產量損失500kg以上,直接損失464萬元以上。 

    1 病原菌及其生理生化特性 

    為了明確銅陵市乃至安徽地區姜瘟病病原菌種類及其生理型,2003年安徽省科技廳專題列為省重點項目,由安徽農業大學植保系和銅陵市農科所共同承擔。于2003年9月,從銅陵地區采集的12份姜瘟病標樣中分離出并獲得1種優勢細菌,經單菌落分離純化,革蘭氏染色,生理生化測定等試驗,鑒定為茄羅爾氏菌(Rulstonia solanacearum)。再將該細菌回接生姜引致典型姜瘟病癥狀。進一步對其三糖三醇的氧化反應進行測定,發現銅陵地區導致姜瘟病發生的病原菌屬于一種茄羅爾氏菌生理型Ⅲ型。 

    2 病害發生流行特點 

    2003年我所先后在銅陵生姜產區董店鎮的西垅村、舒山村和東山村,新建鄉的民主村和福光村分別建立了5個觀察點。結果表明,2003年姜瘟病發生時間較往年晚,發病程度重,發病時間短,流行速度快。經系統調查:6月26日~7月3日為開始發病期,僅有個別田塊零星發病,發病率為1.3%~5.0%,病情指數為0.3~1.5;7月26、日~9月10日為發病高峰期,盛發期持續了45天左右,此間氣溫高,相對濕度大,病害發生流行快,發病率為34.3%~84.8%,病情指數為34~84;嚴重度90%以上,為4級病情。9月15~30日病情流行減緩,此期氣溫下降,發病率為48.6%~91.6%,病情指數為48~91,整個發病時期為7月上旬~9月中旬,長達80天之久。 

    3 影響發病的主要因素 

    3.1 帶菌姜種傳病 

    在新姜區其主要病原菌侵染源為帶病種姜的病菌,土、肥、水都不帶菌,且姜種為上年零星發病地的留種,用福爾馬林浸種消毒,防效達到90%以上。試驗表明,新姜區嚴格控制姜種帶菌極其重要。 

    3.2 帶菌的田塊發病重 

    根據對銅陵地區發病田塊的調查,姜瘟病病茬地及周邊地塊為病茬地,且生姜連作,造成姜瘟病發生早,危害重,發病率均在50%以上。頭年一塊地發過病,還影響到當年周圍多塊地發病。尤其是大多數重病田塊的病殘株、病株、腐爛姜塊扔到田埂及周圍田溝,隨著雨水病菌流入周圍及低下的田塊,造成了下年病害重發。由此可見,老姜區土壤中病菌及病殘體是重要的侵染源之一。 

    3.3 肥料和灌溉水也能傳病 

    從調查中發現,受病殘體污染過的肥料,如漚肥及不經發酵的堆肥、未經腐熟的人畜糞肥等有機肥都能導致不同程度的發病。上游高地塊發病,病水直接流入下游低地塊導致發病,還會導致病害迅速加快蔓延。根據調查,病田中病菌可隨流水而擴散蔓延,漫灌、串灌是加速病害流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在田間有零星病株時,往往在灌溉后出現成塊的病株,這是病菌順水傳播再侵染的結果。因此,姜田一旦發現中心病株后,宜采用淺水溝灌或澆灌,切忌漫灌、串灌。同時用無病菌干凈水,如井水、河水等。 

    3.4 溫度影響發病速度 

    調查表明,影響姜瘟病發生流行的主要因子除病原菌致病外,還有溫度、濕度和降雨。姜瘟病病原菌的最適溫度為28~30℃,據2003年田間觀察:發病溫度為日平均氣溫在20~30℃以上,最適發病溫度為28~35℃。發病初期在6月下旬~7月上旬,盛發期在7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下旬病情漸止。由于2003年7月20日~9月上旬持續高溫達40多天,且高溫天氣的氣溫均在35℃以上,病害流行速度快,病情嚴重。溫度的高低,能直接影響病害流行速度,溫度高加大病菌繁殖系數,縮短潛伏期,增加再侵染次數。從系統調查表明,氣溫20~25℃從發病到植株枯死需15~18天,氣溫35℃以上從發病到枯死需6~8天。 

    3.5 降雨及濕度與發病關系密切 

    降雨直接影響姜瘟病的發生及流行速度。據氣象資料與田間實際發病情況綜合分析:2003年我市在5月上旬~9月下旬,生姜整個生長期日平均氣溫均在20℃以上,基本符合了病害對溫度的要求。那么病害發生遲早則主要取決于6~7月的降雨量和降雨與晴天日數的比;發病的程度則主要取決于發病初期的降雨量及發病盛期的溫濕條件。 

    ①降雨影響發病時間 根據前幾年調查,銅陵地區發病初期一般在6月上中旬。但2003年情況特殊,銅陵地區5月20日~6月20日出現多晴少雨天氣,一個月晴天24天。而在6月21日~7月10日,這20天內降雨量達到2876.7mm,降雨天數達到14天,雨天占70%,所以2003年到6月28日~7月10日,才開始出現中心病株,發病時間比往年推遲了20多天。 

    ②降雨及濕度影響發病程度 據調查,2003年發病率上升最快的時間為8月中下旬~9月上旬,此間30天時間有一半為雨天,雨天占50%,空氣相對濕度為80.2%~91.6%,日平均氣溫在28℃以上,出現了高溫、高濕、陰雨天多的天氣。提供了病害流行最適宜的溫、濕度條件,致使病害流行速度快。 

    3.6 品種與病害關系 

    通過品比試驗表明,各品種對姜瘟病抗性差異不明顯。2003年從外地引進了舒城黃姜、金寨姜、潛山猴姜、江西興國姜、浙江五指巖姜、山東大姜和山東萊蕪小姜七個品種,與銅陵白姜(作對照)進行了品種抗病性的田間試驗。結果各地品種均零星發病且無明顯差異,品種間抗病性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3.7 發病與其他因素關系 

    ①田間地下害蟲多,對根莖損害且造成蟲傷口,有利病菌侵入,也有加重病害的趨勢。 

    ②銅陵姜農有剝老姜的習慣,這樣就增多機械傷口,有利病菌的侵染。經調查結果表明,剝老姜早發病7~10天,發病率為46.7%,不剝老姜發病率為21.5%,剝老姜比不剝老姜的地塊發病重。 

    4 姜瘟病綜合防治策略 

    防治姜瘟病必須采取綜合防治的途徑,以農業措施為主,切斷種、土、水、肥四大主要病菌傳播源。 

    4.1 輪作換茬 

    輪作換茬是解決土壤帶菌的重要措施之一。輪作必須4年以上,以水旱輪作方式效果較好,前茬以新茬地或水稻田為宜,選擇地勢高燥、排水良好的地塊。偏酸性土壤撒生石灰100~150kg/667平方米,或用50%敵克松1000倍液進行土壤消毒處理。 

    4.2 精選姜種 

    建立無菌留種基地,繁育無菌姜種,單收單藏,單閣貯存,貯姜閣用40%福爾馬林熏蒸消毒處理。選留無病姜種,每年9月下旬,進行田間觀察,選擇絕對無病菌感染,包括周圍和上游的高地勢地段也未出現病株的田塊作為留種地。 

    4.3 姜種消毒 

    應用福爾馬林溶液進行姜種消毒效果好,在無病菌田塊中,防效在80%以上。因此,采用40%福爾馬林100倍液浸泡30min,再悶種3~6h。 

    4.4 澆凈水施凈肥 

    澆灌未被病菌污染的井水、山間泉水、河流水,不用有病田流過的田溝水。出現中心病株后,杜絕大水漫灌、串灌,以噴灌、淺水溝灌或潑澆為好。施凈肥仍是防病的重要措施,姜田施用的有機肥必須得到充分腐熟,以堆放漚制高溫殺菌再使用。可使用漂白粉進行肥水消毒。 

    基肥中要增施磷鉀肥,可使生姜增強抗性。冬季要深翻土壤,進行土壤凍垡熟化,且以生壓熟等措施均有減輕病害的作用。 

    4.5 鏟除田間中心病株 

    挖除中心病株能有效控制病害蔓延,減輕危害。關鍵要及時、徹底、完全、干凈的鏟除。挖除中心病株,包括鄰近的健株也要一并挖除,帶出田外,深埋處理。同時,病穴內施5%漂白粉或新鮮生石灰,或72%農用硫酸鏈霉素3000~4000倍液淋灌。 

    4.6 及時進行藥劑防治 

    6月下旬~7月初進入高溫高濕多雨季節,姜瘟病進入發病期,有可能暴發成災,要經常到田間觀察,一旦發現零星發病,發病初期實施全田用藥。經田間試驗研究,較為理想的藥劑,可選用50%滅菌威、70%根腐靈、20%速補、50%敵克松、3%克菌康、73%可殺得等殺細菌的無公害蔬菜藥劑灌根防治。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