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辣椒瘡痂病發生原因及其防治

   日期:2016-06-30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33    
2003年7月臺州市農科院蔬菜基地大棚內的辣椒和甜椒上瘡痂病普遍發生,十幾個品種都不同程度的被感發病,部分品種發病后還引起大量的落花落葉,對產量影響十分嚴重。現將此病的田間診斷方法、危害特點、發生原因和防治對策簡析如下。 

    1 田間病狀診斷 

    辣椒瘡痂病也稱辣椒細菌性斑點病,由細菌感染,病原為Xanthomonas vesieatoria(Doidge)Dow son,辣椒幼苗期感病后先在子葉上產生銀白色小斑點,進而呈水漬狀,后發展為暗色凹陷病斑,嚴重時葉片脫落導致植株死亡。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葉片,初為水漬狀黃綠色的小斑,后擴大成近圓形或不規則形,邊緣暗褐色稍隆起,中部呈淡褐色稍凹陷,表皮粗糙,形成瘡痂狀病斑,病斑多時互相連合,受害嚴重的葉片其邊緣、葉尖變黃,最后干枯脫落。田間有時也可見到受害的莖、葉柄及果梗,在其上形成不規則的條斑,后木栓化并隆起、縱裂呈瘡痂狀。果實被侵染,初為暗褐色隆起的小點或為帶水漬狀邊緣的皰疹,逐漸擴大為圓形或長圓形的黑色瘡痂斑,潮濕時可見菌膿從病部溢出。 

    2 危害特點及發病原因 

    2.1 種子帶菌 

    病原細菌主要在種子表面越冬,為翌年病害的初次侵染源,也可以隨帶病種子作遠距離傳帶到無病地區,從2003年基地大棚辣椒發病的調查情況看,供試的十幾個辣椒品種均從外地引入,播前種子也未經消毒,導致辣椒出苗后就開始受害。因此種子帶菌應是造成此病發生的首要原因。 

    2.2 高溫、高濕 

    病菌及病株部溢出的菌膿可以從寄主葉片上的氣孔或傷口侵入,并通過雨水飛濺在田間進行輾轉傳播,高溫天氣有利病害發生,這是該病發生的重要因素。2003年夏天由于持續高溫,棚內日平均溫度一般超過30℃,為抗旱,在大棚內數次噴雨灌溉,雖緩解了旱情,但也加劇了病害的傳播。高溫、高濕的生長條件,客觀上促進了病害的進一步重復傳播和迅速擴展,為該病最后的流行創造了條件。 

    2.3 栽培管理不善 

    種植過密,生長過旺。調查發現,發病大棚內的辣椒和甜椒品種,種植稍密,由于未能及時整枝,大多生長過旺,枝繁葉茂,加之農事操作活動的影響,造成株間葉片的頻繁接觸摩擦而造成傷口,增加了病害的侵染機會,這也是導致后期病害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3 防治對策 

    3.1 選擇抗病品種 

    選擇抗病品種是防治辣椒(甜椒)瘡痂病最經濟有效的方法,2003年在病棚調查的辣椒和甜椒共19個品種,不同品種發病程度差異顯著,如中椒10號、種都六號等品種發病嚴重,甜椒02、漢椒1號、荷蘭甜椒等抗性較強。 

    3.2 播前種子要做好消毒 

    自繁種子應從無病田或無病株上選留,外來品種在播種前必須先進行種子消毒處理,用農用鏈霉素1000倍液浸種30min或用1%硫酸銅溶液浸種5min,取出后用水洗凈后催芽播種。 

    3.3 加強棚內管理 

    定植后要注意控制氮肥用量,及時整枝防止植株生長過度,棚內要通風、降濕,防止溫濕度過高。 

    3.4 實行輪作 

    發病的大棚要避免連茬,最好應與茄科作物以外的寄主輪作1~2年。 

    3.5 加強監測,及時噴藥 

    要加強監測,在植株發病初期就要噴灑藥劑。從2003年防治實踐看,農用鏈霉素250mg/L對該病效果比較理想,一般隔7天噴1次,連噴2次,基本能控制病害流行。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