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期平均4 - 7d,病豬體溫升高到41.3 -41.8 ℃,食欲不振,喜臥、寒戰,行動呆滯,鼻黏膜和眼結膜潮紅、腫脹,并有分泌物,分泌物為黏液性。痘疹主要發生于軀干的下腹部和四肢內側、鼻鏡、眼皮、面部皺褶、耳部等無毛或少毛部位,也有發生于身體兩側和背部的:典型的豬痘病灶,開始為深紅色的硬結節,突出于皮膚的表面,略于半球狀表面平整,直徑達8mm左右.臨床觀察見不到水皰階段即轉為膿皰,病灶變成中間凹陷,局部貧血呈黃色,病變中心高度下降,而周圍組織膨脹,膿皰很快結痂,呈棕黃色痂塊,痂塊脫落后變成無色的小白斑并痊愈(圖2.2.13-1,2、3、4、5、6、7、8)。
眼觀還可見腹股溝淋巴結腫大。皮內接種的豬,皮膚病變出現1 - 2d,腹股溝淋巴結變大,并容易觸摸到,病理發展到膿皰期結束時,淋巴結已接近正常。
豬痘一般無明顯的水皰和膿皰過程,患豬病變部位常發生在擦癢時,可使痘疤部破裂,滲出血液或漿液,粘上泥土、墊草后形成痂殼,導致皮膚增厚,呈皮革狀,在強行剝離后痂皮下呈現暗紅色潰瘍,表面附有微量黃白色膿汁,在病程后期,痂皮可裂開、脫落,露出新生肉芽組織,不久又生出新的黑色痂皮,經2-3次的褪皮之后才長出新皮,當有其他病繼發感染時,可使病情加重,另外在口、咽、氣管、支氣管等處若發生痘疹時,常引起敗血癥而最終導致死亡。
本病多為良性經過,病死率不高,所以易被忽視,以致影響豬的生長發育,但在飼養管理不善或繼發感染時,常使病死率增高,尤其是幼齡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