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東起烏鞘嶺,西與新疆接壤,南部為祁連山,北部與內蒙交界,年降雨量80~160mm,年蒸發量2000~3000mm,無霜期140~170天,區內光熱資源充足,發展蔬菜制種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調整,蔬菜制種已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和繁榮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近年來,由于栽培管理技術措施不當,導致加工型番茄制種產量下降,經濟效益降低。筆者在長期的制種實踐中,總結出加工型番茄雜交高產制種技術,現介紹如下。
1 選擇適宜的制種田
制種田要選擇在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高地,切忌地勢低洼的地塊。以水田或5年以上沒有種過茄科、瓜類等作物的土壤為宜,周圍100m以內不許種植其他番茄品種,忌與白菜、甘藍、芫荽、胡蘿卜等采種田塊相鄰,以免增加蚜蟲密度,誘發病毒病。要求土壤的pH值在7左右,有機質含量高,耕性好,周圍無障礙物遮光。
2 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采用溫室育苗,一般3月中下旬播父本,母本比父本遲播6~8天。苗床土按田園土7份、有機肥3份混配,每1立方米營養土加入尿素0.5kg、過磷酸鈣2~3kg,使其混合均勻,鋪在苗床上,整平壓實。采用撒播法,每1平方米苗床播種10g左右,播種后蓋土0.5cm。幼苗出土10天后分苗,保持苗間距7cm。分苗后3~5天不通風換氣,以保證床內較高的溫度、濕度,促進發根長棵。幼苗4~8片葉時,每隔10天用1.2%的磷酸二氫鉀或1%的硝酸鉀液噴霧1次,連續2~3次,可促進花芽分化,增加幼苗抗寒性。定植前10~15天,降低夜溫和控制水分促使幼苗粗壯,增強幼苗抗旱能力,利于定植后的緩苗,提高存活率。
3 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番茄需肥量大,要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5000kg、磷酸二銨30kg、硝酸鉀15kg、硝酸銨10kg。采取大小行定植,一般大行70~80cm,小行40~50cm,株距26~30cm,每667平方米定植 3300~3800株。父、母本按1∶4的比例栽植,父本品種在當地晚霜過后的5月10日定植,母本品種比父本遲8~10天。
4 定植后的管理
4.1 灌水追肥
灌水要根據不同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而進行。定植后澆1次緩苗水,而后10天內不再灌水,進行蹲苗,蹲苗結束后澆第2次水,并結合追施肥,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5~10kg,灌水后適時中耕。植株進入開花結果期,要增施硝酸鉀15kg/667平方米,以促進植株對N、P的吸收,增強植株抗病性。第3花穗果實坐穩后,667平方米追施N、P、K復合肥15kg,然后每隔8~10天葉面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液,連續2~3次,以補充底肥的消耗,促進果實增大,提高結實率。
4.2 植株調整
番茄進入始花期,要及時搭架綁蔓。結合綁蔓進行整枝,對有限生長型的品種,采用3稈整枝法,即保留主枝和第一花穗的上、下側枝,將其余側枝全部打去。主枝留3個花穗后打頂,其余兩個側枝各保留2個花穗摘頂。對無限生長型品種,采用雙稈整枝法,即保留主枝和第一花穗以上的1個側枝,將其余側枝全部打去。主枝上留3個花穗后摘頂,側枝上留2個花穗摘頂。并及時打去下部的老葉黃葉,以增強通風透光。
5 雜交授粉
5.1 去雜
授粉開始前,拔除父本和母本的不純株或變異株。去雜應遵循“寧可錯拔,不可漏拔”的原則。要及時清除自交果,去雜應由有豐富經驗的育種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
5.2 父本花粉的采集
每天下午6∶00~8∶00采集父本花粉,應采集花粉未散出、花冠白而未開放的花朵取花藥,集于白紙袋中,放置于干燥地方。過夜后將干燥的花藥輕壓,使花粉散落出來,然后用紗布過篩,分離花粉與花藥碎片。制取的花粉作為當日授粉用,未用完的花粉可作為第二天花粉的填充物。
5.3 母本的選花與去雄
番茄的花在開放而又沒有散粉時授粉,其座果率高,單果種子數多。因此,選擇花蕾時,以花冠大而白、并且不開放為原則,盡量選用大花蕾去雄,以選擇將在6~12h后開花的花蕾為最好。
常采用鑷子或徒手去雄,使用鑷子時,用左手拇指與食指輕輕夾住花的基部,用鑷子將花瓣輕輕撥開,鑷子尖端將花藥剝除,切忌碰撞子房。徒手時,用左手的拇指與食指和中指輕輕握住花蕾的基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花冠上部,順時針輕輕旋轉花冠,再返回,左、右手輕輕拉,就能將花藥、花冠同時全部從花朵上除掉,達到去雄的目的。
5.4 授粉與標記
傳粉時,左手拇指與食指輕輕夾住花的基部,右手將花粉管輕輕靠近花柱,讓花柱柱頭沾上花粉。授粉時動作要輕,不能碰傷花柱和子房,否則會引起落花。授粉宜選擇在上午8∶00~10∶00進行,盛花期也可在下午6∶00以后進行,遇雨時第二天上午可重復授粉1次。授粉后剪去兩萼片作為雜交標記,也可用有色線、印油等方法標記。標記時要做到邊去雄、邊傳粉、邊標記。
6 種子采收
完全紅熟的果實采收后可直接收種,而沒有完全紅熟的果實應適當后熟,然后取出種子。取種時,用刀沿果實中部橫切后,擠出種子和汁液放在瓦缸內,然后置于25~30℃溫度下發酵1~2天,撈出后沖洗干凈,置于通風干燥處晾干,嚴禁將種子放在水泥場或金屬器皿中晾曬,防止種子燙傷。667平方米制種產量一般可達35~40kg。待種子含水量小于8%即可入庫。
7 病蟲害防治
常發生的病害有病毒病和早疫病,蟲害有蚜蟲和白粉虱。病毒病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早疫病可在種植前用硫酸銅5kg/667平方米進行溝施或穴施處理土壤預防,發病時可用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或72%普力克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防治。
蚜蟲可選用20%菊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白粉虱可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5%的天王星2000~3000倍液防治。
1 選擇適宜的制種田
制種田要選擇在靠近水源、排水方便的高地,切忌地勢低洼的地塊。以水田或5年以上沒有種過茄科、瓜類等作物的土壤為宜,周圍100m以內不許種植其他番茄品種,忌與白菜、甘藍、芫荽、胡蘿卜等采種田塊相鄰,以免增加蚜蟲密度,誘發病毒病。要求土壤的pH值在7左右,有機質含量高,耕性好,周圍無障礙物遮光。
2 適時播種,培育壯苗
采用溫室育苗,一般3月中下旬播父本,母本比父本遲播6~8天。苗床土按田園土7份、有機肥3份混配,每1立方米營養土加入尿素0.5kg、過磷酸鈣2~3kg,使其混合均勻,鋪在苗床上,整平壓實。采用撒播法,每1平方米苗床播種10g左右,播種后蓋土0.5cm。幼苗出土10天后分苗,保持苗間距7cm。分苗后3~5天不通風換氣,以保證床內較高的溫度、濕度,促進發根長棵。幼苗4~8片葉時,每隔10天用1.2%的磷酸二氫鉀或1%的硝酸鉀液噴霧1次,連續2~3次,可促進花芽分化,增加幼苗抗寒性。定植前10~15天,降低夜溫和控制水分促使幼苗粗壯,增強幼苗抗旱能力,利于定植后的緩苗,提高存活率。
3 施足基肥,合理密植
番茄需肥量大,要施足底肥。每667平方米施腐熟有機肥5000kg、磷酸二銨30kg、硝酸鉀15kg、硝酸銨10kg。采取大小行定植,一般大行70~80cm,小行40~50cm,株距26~30cm,每667平方米定植 3300~3800株。父、母本按1∶4的比例栽植,父本品種在當地晚霜過后的5月10日定植,母本品種比父本遲8~10天。
4 定植后的管理
4.1 灌水追肥
灌水要根據不同的生育期對水分的需求而進行。定植后澆1次緩苗水,而后10天內不再灌水,進行蹲苗,蹲苗結束后澆第2次水,并結合追施肥,每667平方米追施尿素7.5~10kg,灌水后適時中耕。植株進入開花結果期,要增施硝酸鉀15kg/667平方米,以促進植株對N、P的吸收,增強植株抗病性。第3花穗果實坐穩后,667平方米追施N、P、K復合肥15kg,然后每隔8~10天葉面噴施0.1%的磷酸二氫鉀液,連續2~3次,以補充底肥的消耗,促進果實增大,提高結實率。
4.2 植株調整
番茄進入始花期,要及時搭架綁蔓。結合綁蔓進行整枝,對有限生長型的品種,采用3稈整枝法,即保留主枝和第一花穗的上、下側枝,將其余側枝全部打去。主枝留3個花穗后打頂,其余兩個側枝各保留2個花穗摘頂。對無限生長型品種,采用雙稈整枝法,即保留主枝和第一花穗以上的1個側枝,將其余側枝全部打去。主枝上留3個花穗后摘頂,側枝上留2個花穗摘頂。并及時打去下部的老葉黃葉,以增強通風透光。
5 雜交授粉
5.1 去雜
授粉開始前,拔除父本和母本的不純株或變異株。去雜應遵循“寧可錯拔,不可漏拔”的原則。要及時清除自交果,去雜應由有豐富經驗的育種人員和技術人員進行。
5.2 父本花粉的采集
每天下午6∶00~8∶00采集父本花粉,應采集花粉未散出、花冠白而未開放的花朵取花藥,集于白紙袋中,放置于干燥地方。過夜后將干燥的花藥輕壓,使花粉散落出來,然后用紗布過篩,分離花粉與花藥碎片。制取的花粉作為當日授粉用,未用完的花粉可作為第二天花粉的填充物。
5.3 母本的選花與去雄
番茄的花在開放而又沒有散粉時授粉,其座果率高,單果種子數多。因此,選擇花蕾時,以花冠大而白、并且不開放為原則,盡量選用大花蕾去雄,以選擇將在6~12h后開花的花蕾為最好。
常采用鑷子或徒手去雄,使用鑷子時,用左手拇指與食指輕輕夾住花的基部,用鑷子將花瓣輕輕撥開,鑷子尖端將花藥剝除,切忌碰撞子房。徒手時,用左手的拇指與食指和中指輕輕握住花蕾的基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中指握住花冠上部,順時針輕輕旋轉花冠,再返回,左、右手輕輕拉,就能將花藥、花冠同時全部從花朵上除掉,達到去雄的目的。
5.4 授粉與標記
傳粉時,左手拇指與食指輕輕夾住花的基部,右手將花粉管輕輕靠近花柱,讓花柱柱頭沾上花粉。授粉時動作要輕,不能碰傷花柱和子房,否則會引起落花。授粉宜選擇在上午8∶00~10∶00進行,盛花期也可在下午6∶00以后進行,遇雨時第二天上午可重復授粉1次。授粉后剪去兩萼片作為雜交標記,也可用有色線、印油等方法標記。標記時要做到邊去雄、邊傳粉、邊標記。
6 種子采收
完全紅熟的果實采收后可直接收種,而沒有完全紅熟的果實應適當后熟,然后取出種子。取種時,用刀沿果實中部橫切后,擠出種子和汁液放在瓦缸內,然后置于25~30℃溫度下發酵1~2天,撈出后沖洗干凈,置于通風干燥處晾干,嚴禁將種子放在水泥場或金屬器皿中晾曬,防止種子燙傷。667平方米制種產量一般可達35~40kg。待種子含水量小于8%即可入庫。
7 病蟲害防治
常發生的病害有病毒病和早疫病,蟲害有蚜蟲和白粉虱。病毒病發病初期噴灑1.5%植病靈乳劑1000倍液或20%病毒A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防治;早疫病可在種植前用硫酸銅5kg/667平方米進行溝施或穴施處理土壤預防,發病時可用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或72%普力克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防治。
蚜蟲可選用20%菊馬乳油2000倍液或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白粉虱可用25%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2.5%的天王星2000~3000倍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