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過工人,也當過司機,放著好好的服裝生意不做,卻堅持要發展水產養殖,在家人認為水產養殖前景并不可觀的情況下,袁建平堅信自己一定能成功。
他把魚當做朋友,看到魚群進食他會喜悅,看到魚兒因干旱而死亡他會流淚,從養殖的前三年只是保本,到現在擁有近2000畝水產養殖面積,年產值達3000多萬元,他依然埋頭做實干家,穩步向前。
家人反對,堅定不移發展養殖
袁建平是襄城歐廟孟灣人,小時候家里有20畝魚塘,從小和父親一起喂魚、捕魚,對魚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他喜歡看魚兒一起進食,但從沒想過自己會從事水產養殖。
那時,袁家20畝魚塘,每年有5000元左右的收入,在上世紀80年代已算很富有。因沒讀過什么書,袁建平14歲時就已在外面打工,做過工人、司機,但總感覺過得不充實。
2009年,袁建平和朋友聊天,談到襄陽目前的水產養殖市場,便勾起了他對小時候養魚的美好記憶,于是,袁建平放棄為別人打工,決定自己養魚。
袁建平的這一決定并沒有得到家人支持,當時姐姐開有一家服裝廠,同時還從事建筑生意,要他一起合伙。父親也認為他沒有養殖經驗,不同意他搞水產養殖。
2010年,袁建平不顧家人反對,湊足37萬元承包歐廟千畝堰水庫300多畝地,成立千畝堰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養起了草魚、鯽魚和花白鰱。
2010年以前,草魚價格每斤在7元左右,2010年和2011年,草魚價格下降到5元,花白鰱更是沒人收購,這兩年袁建平養魚基本只能保本,并沒有盈利。
家人看到他這么執拗,也只好伸出援手,姐姐關停了服裝廠,拿出200萬元錢支援他。
2012年以后,水產品價格恢復,市場也打開了,袁建平的水產品也有了一些知名度,產品大多賣到陜西、甘肅等地,僅當年就實現收入100多萬元。
膽大心細,喜歡和大養殖戶合作
袁建平搞水產養殖從不怕輸,他認為做好每一個環節,一定能收獲成功。他喜歡和大水產養殖戶合作,大戶發展意識更強,這樣才能共贏,才能一起發展。
他是這樣想,也是這樣做的。在土地流轉上,袁建平由最初300畝發展到如今的1500畝養殖面積,四年內翻了5倍。而在孟灣村,100畝以上的土地,已全部被袁建平流轉過來了。在他的合作社里,所加入進來的10余戶水產養殖戶,也都是養殖面積在100畝以上的。袁建平說,他喜歡更多的大戶加入合作社,養殖大戶膽識大,發展意識更強。
對于那些小規模養殖戶,他與其達成協議,每年將魚塘租過來,直接雇傭土地主人為工人,負責提供苗種和技術,最后再負責水產品銷售,無論虧損與否都不讓農戶擔風險,這樣就將農民利益最大化。
袁建平在養殖上風風火火,但卻是一個很節約的人。從事養殖5年了,年產值已達上千萬,但他舍不得買小轎車,從最初騎摩托車搞養殖,到買二手皮卡汽車,一直保持勤儉節約的品性。
在袁建平眼里,買個轎車要花幾十萬,還不如用來流轉土地。袁建平說,水產養殖投資大風險高利潤低,必須一步一個腳印,每個環節都不能忽視,比如斷電幾分鐘就可以讓他損失慘重。
講究誠信,建集散地助養殖戶賣魚
千畝堰水庫除了養魚,同時還要兼顧周圍農田灌溉。只有在滿足農業灌溉之后,才可以進行養殖,水資源的利用成為袁建平最憂心的問題。
2012年,水產養殖環境有所好轉,卻遭遇了旱情。袁建平在承包水庫之初就投資35萬元打了11口井,井水要經過光合作用才能養魚,而為了灌溉農田,井水與水庫里的水往往會用于灌溉。
水庫里的水減少帶來的直接問題是,水濃度變稠,魚就會死去。從2012年到2013年,袁建平目睹了大量魚死去。去年一條17斤重的草魚死了,袁建平抱著魚還大哭了一場。
哭過之后,袁建平振作起來,他說為了農田水利灌溉,絕不能只顧自己不顧大伙的利益。
袁建平堅信一個原則,那就是做什么事都應該講誠信。在水產品經銷上,無論魚販什么時候來買魚,袁建平隨時準備裝車,口頭協議的價錢也從不擅自更改。
因為講究誠信,不少老顧客每年春節和傳統節日,都會排著隊來買魚,每年800萬斤的產量根本不夠賣。
在此情況下,袁建平為養殖戶提供信息,還在市場上買一些品質較好的魚,每年產值就能達到3000多萬元。
目前,袁建平已籌劃成立鄂西北淡水魚集散地,幫更多養殖戶賣魚,實現信息共享,并做到不管魚販什么時候想買魚,只要到他這里來,就有魚可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