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玉溪市把產業扶貧作為貧困戶脫貧增收的有效途徑和重要抓手,把產業發展作為最穩固、最根本、最持久的脫貧路徑,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了一批帶動貧困戶長期穩定增收的優勢特色產業。同時,深入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持續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全面提升脫貧攻堅質量。
轉變觀念,擁抱新生活
清晨的露珠還沒消散,蜿蜒的山路間云霧繚繞。9月14日一大早,玉溪市產業扶貧工作暨“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現場會的全體參會人員驅車來到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水塘鎮哪得龍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蒼翠的群山間是一棟棟白墻灰瓦的小洋房,8個行政村39個村民小組,5個民族的村民在此安居樂業。
40歲的村民普學美站在自己家剛剛蓋好的新房子里,眼角有些濕潤,她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有一天能住上這樣的房子。
電視、冰柜、電飯煲、電磁爐等生活用品一應俱全,樸實的普學美搓著雙手介紹說,“這棟小洋房15萬元一套,按政策人均補助2.6萬元,自己家只出了9300元錢。原來的房子離這里有20多公里遠,是破舊的石棉瓦房。如今的房子寬敞、環境整潔,外面還有太陽能路燈,真是太幸福了。”
在因戶施策產業幫扶下,建檔立卡戶盲人李金順、李金科兄弟倆開了一家盲人按摩店,經營收入基本能維持他倆的生活開支。曾經“等靠要”思想嚴重的建檔立卡貧困戶逐漸告別了過去“不敢發展、不想發展、不會發展”的處境,擁抱新生活。
新平縣水塘鎮地處哀牢山中段,全鎮有2個省級貧困村,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290戶964人,貧困發生率4.77%,2017年脫貧退出208戶741人。
“村支書堅守在扶貧攻堅最前線,整日奔波在田間地頭、群眾院落,訪民情問民意,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退出,通過搬遷隔斷原來的生活環境,轉變觀念,改變生活方式,摒棄‘等、靠、要’思想。”玉溪市扶貧辦主任劉應華介紹,為改善建檔立卡貧困戶的住房安全,打破困難群眾“離鄉不離土”的思想障礙,解決“一方水土養不活一方人”的問題,新平縣水塘鎮對115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進行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通過對村民進行就業培訓、外出務工,一戶幫一戶、一人帶一人等措施,實現產業轉型扶貧,阻斷了貧困代際傳遞。
玉溪市文明辦主任鄧志剛表示,開展產業扶貧工作暨“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堅持精神和物質“雙脫貧”,黨委政府主動、群眾自覺行動、社會整體聯動,激發了群眾內生動力,群眾自己尋找出路,讓“一人就業”帶動“全家脫貧”,讓自己搬得出來住得下來富得起來,并實現5個民族團結發展。
玉溪市產業扶貧有很好的產業基礎,有帶動貧困群眾增收面廣的煙草、蔬菜、畜禽等傳統產業,有帶動貧困群眾增收效益明顯的林果、藥材等特色產業。對此,玉溪市要求各縣區結合產業發展基礎和資源稟賦,堅持綠色生態、因地制宜,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畜則畜,圍繞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特色產業、培育新興產業,創新“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貧困戶”模式,完善農業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實現貧困人口穩定脫貧。
龍頭帶動,產業扶貧全覆蓋
從美麗富饒的戛灑到偏僻貧困的建興鄉,需要3小時的車程。2013年1月,新平縣政府通過招商引資,引來了集果蔬產供銷加儲運和蔬菜種苗產銷、農資服務為一體的新平東綠食品有限公司落戶。目前,該公司在新平已累計投資8000多萬元,相繼在縣城工業園區、建興、漠沙、水塘建立了果蔬收購加工儲藏點,日保鮮果蔬冷儲能力達1萬噸以上。公司在全縣12個鄉鎮(街道)的115個村種植蔬菜3.8萬畝,帶動農戶1.5萬戶,其中建檔立卡戶4916戶。2017年,該公司共收購、加工、運銷蔬菜水果3.6萬噸,實現銷售收入1.9億元,其中出口創匯771萬美元。
松花苗、青花苗、甘藍苗……9月13日,走進建興鄉東綠食品有限公司蔬菜育苗點,一盤盤破土而出的162孔的育苗盤頗為壯觀。“因地制宜分片引導當地農戶發展蔬菜產業,我們統一育苗、統一種植、統一技術、統一標準、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農資供應、統一收購。為保護和鼓勵建檔立卡貧困戶的種植積極性,公司在建興冷庫實行保護價收購,建興蔬菜收購保護價遠遠高于新平冷庫,平均每公斤蔬菜比縣城高50%,確保貧困戶增收。”東綠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李發起介紹說。據悉,自2016年以來,建興鄉先后投入扶持資金3608萬元,大力發展萬畝蔬菜、萬畝核桃、萬畝藥材和萬群蜜蜂“四個一萬”特色產業。
自2015年打響新一輪脫貧攻堅戰以來,新平縣緊盯貧困鄉脫貧摘帽、貧困行政村脫貧出列和實現貧困人口脫貧退出的目標,緊扣“兩不愁、三保障”標準,舉全縣之力,以精準施策、提質增效為主線,以夯實基礎為重點,以推進重點項目和專項行動為抓手,突出重點、主攻難點、破解堵點,脫貧攻堅取得顯著成效。3個貧困鄉達到摘帽退出標準,13個第一批認定貧困村和19個第二批認定貧困村已達標出列退出,實現2553戶9261人穩定脫貧,貧困發生率從2014年的6.14%下降到0.81%,脫貧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3200元。未脫貧632戶2009人,計劃年內全部脫貧。
在產業扶貧上,新平縣依托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注入扶貧脫貧源頭活水,打綠色牌、走生態路,大力發展一二三產業,把“扶產業就是扶根本”作為第一要務抓緊抓實,走出了一條具有山區特色的產業扶貧之路,實現產業扶貧全覆蓋,通過發展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2553戶9261人脫貧。
“如何讓不同民族、不同習慣、不同地區的群眾往外奔往外跑?選準一個產業、引進一個龍頭、建設一個基地、帶動一片農戶至關重要。”玉溪市委副書記、市委統戰部部長保明順表示,由于新平早晚溫差大、立體氣候等資源,發展不同季節的蔬菜產業,能把資源優勢變產業優勢。
如何讓小農戶對接千變萬化的大市場?保明順說,東綠食品有限公司因地制宜地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給予特殊優惠扶持,龍頭的帶動作用凸顯。
老箐是建興鄉馬鹿社區的一個山區彝族聚居的村民小組,由于氣候冷涼,過去村民們一直以種植茶葉、馬鈴薯、玉米等傳統作物為主,經濟效益低下,群眾增收困難。在如何破解老箐群眾增收困難的道路上,建興鄉結合當地的土地及氣候資源,整合產業扶貧項目,通過干部“幫著走”、大戶“帶著走”、群眾“跟著走”、政府“扶著走”的方式,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重樓等中藥材種植,找到了一條符合實際,有帶動、有特色、有效益的脫貧路子。
魯衛平是重樓種植的能人。走進老箐小組,只見一株株重樓碩果累累 。當地“家家種藥材,戶戶栽重樓”,全村21戶建檔立卡戶中已有20戶如期脫貧,大部分群眾建起了新房、買起了新車,住進了“重樓房”。“我種了7年重樓,已經賣了2年重樓種子,每年有42萬元的收入。”魯衛平告訴記者,今年中秋節過后,又可以收重樓種子啦。
玉溪市副市長蔡四宏表示,老箐村凸顯產業扶貧特色,體現精準產業扶貧,產業發展解決了建檔立卡戶增收難題,謀劃了更大更長遠的高質量脫貧,希望全市各縣區黨委政府積極謀劃,建立“企業與農戶利益聯結機制”,形成全市產業扶貧生機勃勃的發展態勢。
據介紹,玉溪市在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產業扶貧的實施意見》的同時,將繼續精準選擇培育產業、著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加大農產品品牌培育力度和強化科技服務體系建設。根據9個貧困鄉鎮和198個貧困村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學確定2至3個扶貧重點產業,統籌整合專項扶貧、行業扶貧、社會扶貧項目資金,向重點產業集中發力。完善扶貧政策,引導和培育農業龍頭企業和新型經營主體參與產業扶貧,做到鄉鎮有扶貧支柱產業、村有扶貧主導產業、戶有增收致富項目,推動“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扶貧產業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