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綿竹市遵道鎮有個青蛙養殖戶劉春軍,人稱“青蛙王子”,通過養殖青蛙成功致富。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劉春軍就開始堅持馴養野生青蛙,最多時年賺80萬元。
11月初,記者來到劉春軍的養蛙場。他告訴記者,目前養殖場有近20畝蛙池,養殖了青蛙3萬多斤,與2012年養殖高峰時6萬多斤比起來,少了許多。“目前已經將主要精力放在培訓、研發、技術推廣上,親自參與的青蛙養殖就少了一些。”
曾經的青蛙養殖大戶,如今專攻培訓與技術推廣,背后的動機是什么?
調查:
馴化野生蛙是養殖難點
“養殖青蛙主要有兩個關鍵點,一是蝌蚪養殖與幼變態期的成活率,另一個是生長速度。”眉山市水產漁政局局長、高級工程師彭建安告訴記者,“同樣的養殖條件,美國牛蛙一般生長周期更短,從早苗長到四五兩,只需不到一年時間;與美國牛蛙相比,本地的野生蛙一年長1兩出頭。而且,未經飼養馴化成功的野生青蛙,進食成本高出許多。”
對此,劉春軍給出了具體的數據:養大一只1兩(20克)的野生青蛙,需消耗的餌料約為1兩,若用蟲子等活餌料飼養,則3兩蟲子養出一只野生蛙。除了成本較高,比起美國牛蛙,本地青蛙對養殖各個環節的把控要求也很高。
“但與美國青蛙相比,本地野生蛙肉質好、口感好,而且市場價格高,美國牛蛙12-14元/公斤,本地野生青蛙的價格普遍穩定在40多元一公斤。”彭建安說。
隨后,記者走訪成都市青石橋水產市場得知,目前牛蛙的價格在12至14元/公斤,個頭從2兩到6兩不等,而野生蛙則難覓蹤影。
雖然養殖前景不錯,但是考慮到馴養過程的困難,劉春軍逐漸減少了青蛙的飼養量,開始轉型為銷售種苗。
記者通過咨詢林業部門了解到,養殖青蛙需要具備引種證明、場地證明、資金證明,還需要具備與馴養繁殖野生動物相適應的技術保障、規范的飼料來源、相應的設備設施等。待通過林業部門的實地勘驗后,養殖戶獲得了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后,才能合法飼養。
未來:
嘗試技術入股,推廣養殖技術
經過一段時間的嘗試,劉春軍發現,在銷售種苗的過程中,“野生青蛙長不長肉”,“養殖風險高不高”等問題,是農戶和業主們最關注的。
“所以我再次謀求轉型,從單純的賣種苗轉向 ‘技術入股’,共擔風險,打消業主顧慮。”劉春軍說,“目前初步計劃是,前期蛙苗培育過程中的風險由我的基地承擔,后期管護風險,由養殖方承擔,我的基地和公司提供全程的技術支持,這樣推廣起來,對雙方都有收益。”
為了提高養殖科技含量,劉春軍還聯合技術團隊,發明了一種輔助青蛙主動進食的飼喂機。
由于分擔了風險,劉春軍的公司開始接到了一些大訂單。“一位南充客戶已經開始和我們洽談了,量還是不錯的!”
“如果養殖野生青蛙的技術過關,形成了成熟的整套養殖流程,創業風險就降低了。從這一點上講,養蛙人不再養蛙,而是轉型做技術推廣,這是好事。”彭建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