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成的石榴淋了雨,容易裂口子,就賣不上好價錢了。”近日,記者來到孟津縣小浪底鎮石門村軟籽石榴種植基地時,66歲的石門村村委會主任喬元正幫著村民喬慶摘石榴。
“看看這‘紅瑪瑙’,多喜人。”喬元順手掰開一個石榴,深紅色的石榴籽個個飽滿,在陽光下晶瑩剔透,“這軟籽石榴可是俺們村致富的法寶”。
石門村種石榴,這事得從幾年前說起。石門村是小浪底水庫建設整體搬遷移民村,新村莊依坡而建,村民靠種植小麥、玉米為生,日子過得緊緊巴巴。2009年,小浪底鎮黨委1212決定在石門村種植軟籽石榴,讓村民從傳統種植中走出來。
“誰都沒種過石榴,說實話,我心里也沒底。”作為村民的主心骨,喬元和村支部書記一商量,倆人背著干糧出門了。他們到省農科院找專家問前景,到滎陽市劉溝村看效益。在目睹了石榴成熟季劉溝村車來車往的盛況后,他們才堅定了信心。
回村后,他們組織村干部、村民代表到外地考察,請專家到村里培訓,到村民家做思想工作。“講了很多大道理,也聽了很多難聽話,但不管咋說,500畝石榴樹在當年年底順利栽上了。”喬元回憶說。
石榴樹是栽上了,但喬元懸著的心并沒有放下。怕石榴樹凍著,他組織村民用稻草把石榴樹裹上;怕石榴樹生病,他每天到基地逐棵查看長勢……問題還是出現了,專家發現石榴樹中有不少是硬籽石榴,而硬籽石榴產量低,收益也不好。
在專家的指導下,喬元與其他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戶到石榴地里進行嫁接,改良品種。“要不是老喬帶著人來幫忙嫁接,俺家的3畝多石榴樹都不知道該咋辦。”村民郭冬蓮還記得,當時村干部們每天早出晚歸地泡在地里,累了席地而坐歇一會兒,但手里活不停,飯都是在地里吃的。改良后的石榴沒有讓大家失望,第三年剛剛掛果就以每斤10元的價格一售而空。如今每畝石榴樹的平均產量在2000公斤以上。
“當初喬主任讓咱種石榴,其實咱心里不愿意?,F在想想,真是種對了!”說起種植石榴致富的經歷,喬慶的幸福感從心底漾出來。
近幾年,石門村成立了合作社,注冊了石榴商標,還在村里建設了小浪底石榴主題公園,每年舉辦石榴花觀賞節、石榴文化節……這背后,都有喬元的默默付出。
喬元任村委會主任一職已有21年,今年,在他和村支部書記的帶動下,石門村又栽了500畝石榴樹,全村200多戶家家都有石榴樹。“個別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真富裕。”喬元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