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決定發展出路。
在大力發展珍貴樹種進程中,廣西憑借建設產學研相結合的發展機制和模式強化科技攻關,用先進技術不斷加大珍貴樹種推廣力度……
選育良種,讓珍貴樹種家族興旺
為持續推進珍貴樹種發展,廣西將速生和材質優良的珍貴樹種的選育工作列為重中之重。
今年,廣西在造林工作中提出大力發展鄉土闊葉樹種,珍貴樹種紅錐成為首選。紅錐之所以能在眾多樹種中拔得頭籌,科技的力量功不可沒:良種的成功選育與栽培技術的進步和推廣,使人工栽培紅錐的成材時間縮短了10年以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林科院副院長朱積余告訴《中國綠色時報》記者,紅錐天然林需要40年以上才能成大徑材,就算人工栽培也需要30多年才能成材。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良種和先進的栽培技術。
針對紅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突出問題,自1991年起,自治區林科院組織區內外14個科研、教學和生產單位的100余名科技人員,開展了紅錐遺傳改良和高效培育研究。篩選優良種源,找到優質的苗木培育技術,成為項目組的首要任務。在海拔500米以下的紅錐天然林區里,科研人員收集了429份種質,建成了國內最大的紅錐種質資源庫。為加快研究進度,科研人員采取邊采種、邊選育、邊利用的辦法,把不同層次的優良種質資源用于生產中,再從生產應用中觀察、尋找新的優良品種進行培育。歷經23年的科研攻關,2014年2月20日,由自治區林科院等單位完成的“紅錐遺傳改良與高效培育研究及應用”項目通過了自治區科技廳的專家組鑒定。
朱積余說,目前,科研成果已為紅錐規模發展創造了條件,也使紅錐成為與針葉樹種混交效果最佳、生長最快、最具發展前景的珍貴鄉土樹種。
目前,項目組選育出12個紅錐良種,建成了國內首個紅錐超級苗采穗圃、國家級紅錐良種繁育基地和廣西紅錐良種培育中心,營建了600畝優良種源母樹林,提供了可供造林30萬畝以上的優良種源種子3.47萬余公斤。
紅錐良種選育,是廣西開展珍貴樹種科研工作所取得的突出成果。此外,廣西林業科研部門還在其他珍貴樹種研究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科研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林業科研人員已對格木、柚木、蜆木等珍貴樹種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改良、引種、育苗、造林技術等方面的研究,在優良珍貴樹種引種馴化、種質資源收集、良種選育、栽培技術等方面取得一批科研成果,為全區發展珍貴樹種打下了良好的技術基礎。
建資源庫,讓珍貴樹種家底更殷實
樹種種質品質的優良與否,直接關系著廣西珍貴樹種的發展大計。
從《自治區林業廳關于加快珍貴樹種發展的意見》,就不難看出廣西對此早已未雨綢繆:要開展珍貴樹種種質資源普查和收集工作,建立種質資源保護庫,確定優良采種母樹木實行定點采種,確保種源質量。
為此,廣西林業科研部門大力開展了珍貴樹種種質資源收集、引種馴化、良種選育與栽培技術研究。自治區林科院在南寧市、桂林植物研究所在桂林市、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實驗中心在憑祥市,均分別建立引種樹木園,開展了一系列涉及優良珍貴樹種引種馴化、種質資源收集和異地保存技術等研究。
去年年底,自治區林科院完成了《廣西主要珍貴樹種種質資源收集庫建設項目》,建設了全區主要珍貴樹種種質資源收集庫1320畝,收集了廣西主要珍貴樹種10個,每個樹種收集5個-7個群體,每個群體規模為15個-20個植株個體。項目組還新建了種子實驗室、種子貯藏室和溫室育苗大棚,開展種質篩選評價工作,篩選適宜本地區發展的優異種質。
朱積余說,降香黃檀、土沉香、柚木等廣西珍貴優良樹種的優良種植基因非常寶貴。建珍貴樹種種質資源庫,是促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增加我國戰略資源儲備、促進森林健康和可持續經營的客觀需要。我們還要進一步做好種質資源庫的撫育和管理工作,為用材林基地建設提供更多的優良種質資源。
加大推廣,讓珍貴樹種走進千家萬戶
隨著廣西“千萬珍貴樹種送農家”活動的深入開展,全區農民種植珍貴樹種的積極性越來越高,而技術服務指導的及時跟進,成為群眾發展珍貴樹種取得較好成效的關鍵因素之一。
為提高珍貴樹種的種植質量和成效,自治區通過在報刊上發表栽培技術連載、印發技術資料、舉辦培訓班、派出技術人員下鄉指導等形式,做好種植技術服務工作。自治區林業廳還組織編印了《“千萬珍貴樹種送農家”活動主要珍貴樹種栽培技術簡介》,印制了簡明的種植技術資料,隨苗送給種植戶,讓農民掌握種植、撫育、施肥、抹芽、修枝等技術,提高珍貴樹種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同時,林業廳組織編寫了《廣西主要珍貴樹種高效栽培技術》一書,發至各市、縣和國有林場,為科學種植珍貴樹種提供科技支撐。
基層各級林業部門也把珍貴樹種培育技術推廣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崇左市由科研單位派出專家對全市林業技術員進行珍貴樹種種植技術培訓,并派遣百名林業技術人員進村入戶,指導農民種植和撫育珍貴樹種。全區每個接受送苗的村屯派干部蹲點跟蹤,督促農戶及時、科學地種植,指導農戶種植后加強澆水和管護,進行適當遮陰,防止人畜破壞,確保幼苗成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