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方葵花張揚著金色花瓣,飽漲著一盤盤籽粒;一畦畦豌豆,豆莢內籽種滾圓;大片大片蕎麥,頂著藍色或是白色的小花,隨風輕搖……眼下,在距京西北300公里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興和縣的2千畝漫漫草原上,來自北京的一顆顆小小的籽種,已經經歷了播種、萌發、成長的階段,正在進入收獲季節。
興和縣地處北京2小時經濟圈,草原廣袤,天朗氣爽,原生態的土地沒有任何污染,但卻因天氣干旱、土地貧瘠等原因,很多土地多年撂荒。“這里也種地,種蕎麥、胡麻,忙活一年,一畝地只收個百八十元,種的玉米全長成了秧子,最終只能當青飼料。要是遇到天旱,莊稼只能是靠天收,更多則是顆粒無收。”興和縣農牧局副局長楊占林介紹,盡管縣里也想盡各種辦法帶動當地村民脫貧,但與國家要求的每人每年純收入要達到3000余元的脫貧標準仍相去甚遠。
京蒙一家親,攜手同發展。在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過程中,針對京津冀蒙等地氣候環境、消費市場特點,北京市農業局分別在河北省壩上、內蒙古興和縣等地試驗種植了20余種芽苗菜籽種,并安排進行品種篩選及試驗等工作。
作為“種業硅谷”,北京正有著興和縣急缺的種業、科技、資金、政策等優勢。2016年12月,在北京市科委、北京市農業局等相關職能部門的協調與支持下,北京市綠山谷芽菜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張桂琴帶著其研發的用于“紙上種菜”的芽苗菜籽種來到興和縣,同當地“建檔立卡”貧困戶簽訂協議,進行精準扶貧。
2017年4月,在興和縣黨政領導親自掛帥成立的精準扶貧小組帶領下,張桂琴從該縣9個鄉鎮中選出土壤貧瘠、家庭貧困的“建檔立卡”戶,并依據當地的氣候、地域、土壤等條件,選出“向日葵”“蕎麥”“豌豆”“蠶豆”等耐旱、耐寒“芽苗菜”原種,向貧困戶統一免費提供,并為每家預付每畝100至200元購買農資,一旦籽種成熟,還將按照高于市場籽種價格的10%進行回收。
在興和縣張皋鎮巴中夭村,今年61歲的丁二小從村里租地200畝,全部種上了豌豆。8月15日,蹲在自家的豌豆田里,丁二小高興得合不攏嘴。他摘下幾顆飽漲的豆莢,剝出滾圓的豌豆,放入口中一嚼,連連稱贊“特別香甜”。他說,豌豆是今年5月10日種下的,眼下就能收了,“看這長勢,每畝能收300公斤,按畝產1200元算,刨掉每畝300元租金,一畝也能掙個八九百”。他表示,明年準備擴大種植500畝,一舉摘掉“貧困帽”。
在鄂爾棟鎮6號村,今年70歲的張二虎則和老伴兒種了5畝蕎麥。站在開滿白色鮮花的蕎麥田里,他說:“蕎麥自播種到收獲僅需56天,所以每畝地先拿到了100元預付款。這塊地原來種胡麻,碰到旱年就沒收成。現在種蕎麥,將籽種撒進地里,不用澆水,干旱也沒有影響蕎麥的長勢。”
興和縣鄂爾棟鎮40號村有塊百畝葵花園,一盤盤葵花果實壓彎枝頭。該村500余戶村民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0戶。59歲的趙鳳娥種了10畝葵花,“以前只會種土豆、玉米,今年種葵花,收成比原來能提高3倍。”她說,今年她還學會了鋪地膜、授粉等技術,明年再種就更有經驗了。
在一塊塊芽苗菜籽種基地,作為全縣5000余戶貧困戶精準扶貧的“科技特派員”,興和縣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副校長趙紫峰已數不清多少次前來田間查看籽種長勢,并及時向種植戶傳授相關播種、授粉及田間管理等農業技術。他說,這些小小的芽苗菜籽種,就是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脫貧的希望,不少村民反映,明年也想種芽苗菜籽種,“精準扶貧有望帶領全縣貧困戶全面脫貧”。
記者了解到,除此之外,綠山谷公司還在興和縣試驗種植了“藏紅花”“蕓松”等芽苗菜新品種。針對興和縣小雜糧銷售難題,綠山谷公司決定全面收購當地農民所種的黃黍米、胡麻、谷子、莜麥、藜麥等10余種農產品,加上所種植的芽苗菜籽種種植基地,該公司在興和縣對接扶貧畝數已達2000畝。另外,這些小小的芽苗菜籽種,除在興和縣落地生根外,還在內蒙古通遼、赤峰等區域已發展種業基地兩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