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寧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創新農業發展模式
“四化”探索現代農業發展新路徑
一個個白色大棚里,成熟的葡萄或黑里透紅,或圓潤翠綠,或晶瑩剔透,讓人垂涎……7月23日,來自各地的游客在安居區天倫葡萄產業園內采摘葡萄,忙得不亦樂乎。
經過幾年的打造,天倫葡萄產業園已經建成為集有機葡萄種植銷售、葡萄深加工及葡萄文化旅游三大功能于一體的產業園,是遂寧市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發展綠色生態農業的典型代表。
市農業局產業發展科科長侯成金表示,近年來,遂寧市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工作為主線,創新發展、經營、融合、培育方式,探索引領農業向“園區化”“規模化”“品牌化”“鏈條化”發展,實現農業發展的轉型升級、提質增效。
園區化 科學布局農業產業
“不僅只是采摘葡萄,我們還要讓游客留得下。”遂寧市龍婷生態農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天倫說,現在他們已建成葡萄核心采摘區500畝,種植了20多個早、中、晚熟的優質葡萄品種,并獲得國家有機葡萄認證;新打造的集有機種植、生態養殖、科普教育、餐飲住宿、康復休閑于一體的產業園二期項目龍亭生態山莊也在上月正式開園迎客。
天倫葡萄產業園只是遂寧市創新發展方式、推動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以“園區化”優化農業產業布局的一個縮影。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全域規劃、突出特色、龍頭帶動、聯動推進、全域覆蓋”的思路,遂寧市規劃建設5個總面積506平方公里的市級現代農業園區,走出了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綠色經濟發展道路,規劃建設173公里現代農業園區一體化大環線,優化沿線產業布局。
截至目前,市級農業園區中,蓬溪縣天福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成國家級現代農業園區,射洪縣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成國家科技農業園區,船山區、安居區、大英縣現代農業園區成功創建成省級示范農業園區,全市已形成“1 5 18 N”四級園區縱橫交錯、競相發展的良好格局。
規模化 提高農業生產效率
“以前村里大量的土地丟荒,看到實在是心痛!”蓬溪縣天福鎮鄉下農夫家庭農場負責人肖坤金,至今對幾年前剛從成都回鄉發展時看到村里大量土地閑置的情景記憶猶新。
如今,肖坤金的農場已發展種植業110畝,其中核桃60畝、蔬菜50畝,總產量100多噸,銷售收入達132萬元,還被評為全省第一批省級示范農場。“如不是規模化種植,產量和產值都達不到這個數。”肖坤金頗有感觸。
侯成金介紹,全市著力規范有序流轉土地,推進適度規模經營,加快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在全省率先成立農村產權流轉交易服務中心,全市土地流轉面積100.6萬畝,占承包地總面積的43.7%,居全省前列。培育市級農業龍頭企業159家,農民專業合作社2275個,率先在全省探索建立農事服務超市,農戶購買服務比自己耕種畝平節約人工成本480元。還采取1212購買服務的方式,支持農事服務超市從事公益性服務,讓單個小農戶搭上規模化服務“快車”。
品牌化 提升農產品競爭力
“杏鮑菇口感鮮嫩,味道清香,還能幫助胃腸消化、增強機體免疫能力等,獲得了全省著名商標。”7月28日,琪英菌業有限公司杏鮑菇生產車間內,公司董事長宋強談到杏鮑菇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琪英菌業是遂寧市的農業龍頭企業,旗下的“琪英杏鮑菇”也是遂寧市農產品品牌創建的典范。
在創品牌方面,遂寧市大力實施質量興市、品牌強市戰略,積極培育區域公用品牌和企業產品品牌,提升品牌農產品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市質監局質管科負責人馬詠梅介紹,目前全市僅食品飲料行業就有7件產品榮獲四川省名牌產品稱號。
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遂寧市還實施“區域品牌 企業品牌”戰略,做優做強“遂寧鮮”公用品牌。目前,全市已有70家會員單位授權使用“遂寧鮮”標識,“遂寧鮮”品牌產品達500余個;全市擁有注冊商標的農產品1256個,中國馳名商標10個,四川省著名商標47個,已認證“三品一標”農產品507個,數量居全省前列。
鏈條化 增強農業綜合效益
“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了人均每年增收約1000元。”市農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遂寧市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現有社員16.6萬個,實現總產值62.3億元。各經營主體通過產業聯動、要素集聚、技術滲透,延伸產業鏈條、增加農民收入,增強農業綜合效益。采取訂單生產、合作經營、土地入股等利益聯結模式,帶動農戶39.7萬戶,人均每年增收約1000元。
同時,遂寧市依托高金食品、琪英菌業等龍頭企業,發展肉類、杏鮑菇等精深加工業,提升農產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引進喜之郎、中綠集團等食品龍頭企業,建設食品加工產業園區,帶動產業鏈做大做強。推進農商聯合發展,打通了工業品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雙向通道。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創意農業、養生農業等新業態,推進農旅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