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驕陽灼人。梁平區柏家鎮三新村一組海拔600多米的萬家梁子,大坡地上的露地西瓜已經成熟了,村民李興平正和村民在火辣辣的太陽下采摘西瓜。
“這個西瓜得有20多斤!”李興平一邊為記者介紹選瓜的技巧,一邊估著手上西瓜的重量。李興平家曾是貧困戶。他自費去外地學習種西瓜,回來后帶領全村69戶貧困戶一起種,為村里摘掉貧困村的帽子付出了心血和汗水。
因病致貧經濟陷困境
柏家鎮三新村在2015年被認定為市級貧困村,貧困村民達69戶224人。今年54歲的李興平家住三新村一組,家中有老母親和兩個孩子。他曾和其他村民一樣靠種玉米為生,日子過得緊巴巴的。為改變經濟狀況,李興平與妻子陸開秀長期在外打工。2006年10月,他的母親患上骨質增生和腰椎間盤突出,不僅做不了重活還需要長期吃藥。“家里老的老、小的小,都需要人照顧。”李興平決定讓妻子先回家照料老人和小孩,自己繼續在外打工賺錢。
2008年6月,李興平的母親病情加重,在外打工的他只好趕回家。沒了務工收入,母親每年看病吃藥的費用需要上萬元,加上孩子讀書的開銷,幾年時間,家里的積蓄就花光了。2010年,他家被當地認定為貧困戶。
不怕辛勞學西瓜種植技術
“我不甘心,一直想摘掉‘貧困’帽子!”李興平介紹,他在廣東打工的工地旁邊,每到夏天都能看到不少大卡車拉來西瓜賣,能賺不少錢。有心的李興平當時就關注了這一行。
2010年,李興平托朋友買了西瓜種子,嘗試用自家不適合種糧食的半畝坡地種植西瓜。這一年,因種植技術和天氣原因,他種瓜獲利400多元。錢雖少,卻堅定了李興平的信心。“至少比種玉米收入高。”他說。
2011年,在湖北省沙市的親戚給李興平打電話,聽說他正在為種植西瓜發愁,便邀請他過去:“我們這邊有一個種西瓜的老板,人不錯,你可以來當學徒學習種植技術。”與妻子商量以后,49歲的李興平再次背起行囊,到湖北去學習如何種西瓜。
“給別人當徒弟,不但沒工錢,還又苦又累!”李興平說,為了學到完整的種植技術,育種、移栽、施肥、澆藥水等每一個環節他都向師傅請教,每天在地里勞動10多個小時,晚上回到住地倒頭就睡。
第二年,學成歸來的李興平,把自家5畝地全部種了西瓜,當年僅此項就收入近2萬元。此后幾年,因為西瓜連年豐收,他家一舉摘掉了貧困帽,修起了樓房,買起了冰箱、摩托車等用品。
免費傳授技術共闖脫貧路
“他致富后沒忘記鄉鄰們。”柏家鎮黨委書記鄧衛說,在脫貧致富這條道路上,李興平將自己的西瓜種植技術傳授給鄉親們,帶領他們共闖脫貧路。
65歲的汪一志是三新村一組的建卡貧困戶,因患有肺氣腫、氣管炎,每月僅醫藥費就要花去幾百元。李興平住得離汪一志的家不遠,看到種植西瓜的行情不錯,他萌發了帶動汪一志一起種植西瓜的念頭。“大家都是鄰居,脫貧增收還得互相幫忙。”李興平說。
一開始,汪一志對李興平的建議卻并不“感冒”。但是李興平幾次上門,給他算賬:“你看我種的西瓜,品質好,每畝收入3000多元呀。”最終,汪一志被說動了。
2014年起,汪一志每年種植2畝西瓜。李興平一有空就往他家的瓜地跑,親自教他技術。
2015年,在李興平的帶動下,三新村成立了興平西瓜專業合作社,并申請了“萬家爽”商標。如今,西瓜已成為三新村的主導產業,全村種植面積達到250畝,69戶貧困戶全部因種植西瓜脫了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