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在二二二團四連職工冀勇的紅棗園里,冀勇正忙著給紅棗樹掐第四次尖。看著一行行枝葉茂盛的棗樹,冀勇對今年的紅棗豐收充滿信心。
近年來,二二二團堅持把創新創業作為推動團場經濟發展、促進職工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徑,加大對職工多元增收的政策扶持,多舉措鼓勵職工走創新創業道路。冀勇緊緊抓住這大好的歷史機遇,借助國家兵師團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好政策,通過種植紅棗走上了致富路。
2008年,冀勇因種植釀酒葡萄連年虧損,準備去外地發展,在妻子彭代瓊的苦苦勸說下,冀勇最終留在了團場。“人雖然留在了團場,但我還是去南北疆轉了一圈,看有沒有適合在我們團種植的農作物,當聽有些紅棗種植戶說酸棗嫁接的紅棗能耐寒越冬時,我就買回來了幾棵小苗,種在自家的菜地里。經過幾年的觀察,這種嫁接好的紅棗能在零下30多度的氣溫下越冬,我就想,借錢也要干這事。”冀勇說。
2013年,冀勇在連隊的支持下承包50畝地,試種植了7個品種的紅棗。“當時,我借了20多萬元,投資這個紅棗園子,當年就結出了800多公斤紅棗,這讓我看到了希望。”冀勇說。雖然有了希望,但大面積種植紅棗的技術和經驗還不成熟,從內地引進的紅棗品種不能很好地越冬,甚至有兩個品種根本就不結紅棗,這讓他很犯愁。
雖然創業路上不是一帆風順,還遭遇到了許多挫折,但是冀勇從一點希望中看到了更大的希望,他沒有氣餒,義無反顧地堅持種植紅棗。他繼續籌錢安裝了滴灌設施,接水接電,繼續上網查閱資料,改良品種,繼續去南北疆找有經驗的種植戶,拜師學技術。
在幾年的種植過程中,冀勇經歷了一次次失敗,但他始終沒有放棄,一邊學、一邊悟、一邊改,不斷地總結教訓,不斷地積累經驗,終于突破了紅棗在北疆種植的瓶頸問題,收獲了滿園的碩果。去年,冀勇在棗園外修建了一座保鮮庫,在棗園里修建了兩間供游人休息的彩板房。
2016年,冀勇在棗園舉辦了第一屆紅棗采摘節,通過媒體發布消息,有更多阜康、烏魯木齊市的游客慕名前來觀賞采摘,他去年收入10萬元。
“我能收入10萬元,這要感謝團場的幫助和支持,讓我打了個翻身仗。”冀勇說。由于技術成熟,經營效益好,他的棗園成為兵、師、團三級工會扶持的“職工特色種植創業園”。
冀勇告訴筆者,今年夏天,他準備再修建3間彩板房,增加餐飲服務,讓更多游客來棗園采摘,享受田園生活。他還打算在梧桐溝沙漠公園附近再種植20畝紅棗,把采摘園的規模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