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農民合作社已成為擴大規模經營,抵御農業經營風險,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載體,是農業發展的新型經營主體,是農民利益的“保護傘”,政府通過引導農民合作社的發展和經營,體高規模效益,促進農民增收,使合作社成為農民(包括貧困戶)致富脫貧的有效途徑。據不完全統計,截止目前,博州已有46家合作社吸納和帶動貧困戶316戶。合作社不僅使貧困戶避免市場的無序競爭,而且通過統一發包,保證承包地獲得較高的承包費收入,統一耕種提高其種植水平,提供農民(貧困戶)就地打工勞務增收,拓寬了貧困戶的致富途徑,進一步為精準扶貧提供了契機。
一、取得的成效
1、提供多元化產業服務,解決智力扶貧問題。通過典型示范、技術培訓、生產管理、儲運加工等優惠服務,就地就近組織貧困戶在“家門口”學技術、學管理、鼓勵貧困戶在合作社打工、土地入股或土地托管等切實解決貧困戶增收致富的問題,如溫泉縣鑫農玉米種植銷售合作社帶動當地貧困戶23戶,長期雇傭本村貧困戶4戶,采取在合作社農作物收購旺季打工的形式,帶領貧困戶脫貧致富。溫泉縣金太陽婦女致富合作社免費為本村貧困婦女提供培訓手工編織技術,免費跟蹤指導,免費提供銷售平臺,帶動貧困戶12戶。博樂市綠佳果蔬蔬菜合作社長期雇傭本村貧困戶2戶,果蔬旺季吸納季節性短期工(貧困戶)26戶。精河縣沃土農機合作社長期雇傭2名貧困戶,輻射帶動當地貧困戶16戶。
2、建立利益聯結機制,協助解決貧困戶抵御風險及增收難的問題。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參與合作社,并在合作社擁有股權,將自身利益與合作社長遠發展捆綁在一起,在參與合作社運行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控風險穩致富的能力,從而實現脫貧目標,并避免脫貧后再度返貧。如溫泉縣哈鎮鑫農玉米種植與銷售合作社采用土地托管、土地入股和糧食銀行的形式提高了市場競爭力,輻射帶動了一些貧困戶增收脫貧。同時,貧困戶在合作社的參與中增強脫貧致富的信心也提升了個人的社會地位和心理自尊感受。
3、加快農業科學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新技術和新品種的廣泛應用和推廣,是扶貧產業健康發展的重要助力,農民合作社通過駐村工作組邀請到州、縣市高級農藝師、農經師、畜牧師培訓指導重點對貧困戶進行免費技術培訓,在確保貧困戶脫貧增收的同時促進農業科技技術推廣的主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各類示范合作社開展技術培訓10期次以上,每期次人數不少于30人。
二、幾點思考
1、激發活力,主動發展。州、縣(市)農業農經部門要求各縣(市)、鄉(鎮)將合作社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知識納入各村農民夜校課程,同時納入村“六位一體”入戶走訪宣傳內容,加大對合作社政策法規的宣傳,重點對貧困戶進行一對一幫扶宣傳,有條件的村(隊)成立適合當地發展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并鼓勵和引導貧困戶加入本村、本鄉特色主導產業的示范合作社,增強脫貧增效能力。
2、專題調研,引導發展。通過專題調研目前已吸納貧困戶的合作社以及帶動貧困戶的合作社,幫助他們分析存在的問題,理清梳理帶動貧困孤的發展思路。勵合作社積極承擔社會扶貧的責任,采取贈股、捐股等形式增加貧困戶財產性收入,為入社的貧困戶建檔立卡,保證貧困戶的權益,帶動貧困戶增收,走上穩步脫貧致富之路。鼓勵喪失勞動能力和自身跟做效率低的貧困戶將土地以托管、流轉或入股形式交由合作社同意經營,帶動貧困戶增收。
3、豐富完善“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模式。支持合作社本身的規模經營、基地集中優勢,把培訓課堂建在田間地頭,提高農民的積極性,讓合作社承擔科技項目,利用種養基地作為實驗場地,讓貧困戶成員直接參與,親身體驗試驗過程,做給農民看,引著農民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