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德東查看果樹情況
在云陽縣巴陽鎮陽坪村成片成片的柑橘果林里,經常可以看到一個忙碌的身影穿梭其中,不管是修修剪剪拉拉枝,還是灑灑灌灌施施肥,每一個動作都嫻熟靈敏細致入微。這個人就是陽坪村家喻戶曉的熊德東,說起他,大家都會情不自禁豎起大拇指,關于他努力學習果樹管護技術并“授人以漁”,帶領群眾發展柑橘水果產業增收致富的事跡要從陽坪村紐橙的發展史說起。
半路接手挑重擔
14年前,熊德東的哥哥熊德富擔任起陽坪村村支書后,為了帶領大家發家致富,在多方考察后,決定帶領大家改良種植紐橙。但是,陽坪村自古種紅橘。群眾開始接受不了,熊德富就自行培育、先行先試、分發種苗、技術指導等等,經歷千辛萬苦大家終于決定試種紐橙。
然而天有不測風云。就在大家試種第二年,熊德富病重去世。這對于整個陽坪村來說,是個莫大的傷痛。一時間,陽坪村紐橙發展產業失去了主心骨,村民失去了“領頭羊”,村里沒有了技術員,這對于絕大部分剛剛寄予紐橙樹苗希望卻自身果樹管護技術經驗不足的村民來講,無疑是最難接受的事實。
村民們的無助和擔憂,讓熊德東陷入深深的悲痛和沉思中。每當一閉眼腦海中就浮現了哥哥帶領大家發家致富,苦口婆心勸大家改種紐橙的情景,他決定化悲痛為力量,要完成哥哥的遺愿,兌現給老百姓許下的承諾,做一名優秀的農技員,帶領大家繼續發展好紐橙種植,實現村民增產增收走上脫貧致富的道路。
“那時哥哥是全村唯一的技術員,哥哥去世后,大家在種植紐橙這塊就是一個睜眼瞎了,村里急切需要這種人才。我就努力去看哥哥生前寫的管護日志以及技術書目,邊學邊揣摩實踐。我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自己的果樹上,得到印證后,再把學到的東西教授給村民。”熊德東指著哥哥生前留下的厚厚的一摞筆記本及資料說。
據熊德東回憶,有時遇到不懂的,拿不準的就跑到政府和農委找農業專家請教,熊德東已經是鎮政府和農委的常客。就在哥哥熊德富去世不到半年,陽坪村種植的紐橙就第一次迎來了大豐收,很多村民種果樹的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
無私奉獻傳真經
經過不斷學習摸索,熊德東熟練的掌握了紐橙的科學種植及管護技術。但是他發現主動向他咨詢請教的村民并不多,大多都是自己處理無效后才找他詢問“求救”,并沒有事先進行管護防治。
為了將大家平日里提出的分散的“大同小異”的問題集中詳細教授給村民,并進一步提高他們主動學習利用科學種植管護技術的思想意識,熊德東便在村里免費開辦起了果樹栽培管理培訓班,把自己總結的經驗和研究的成果及時分享給村民。
“在農村,大家都很忙,根本沒有時間去學習,德東就主動來我們家里,給我們說把技術學好了更加省時省力,不白費功夫,水果品質好了賣的價錢上去了比做其他莊稼更劃算。我們不好再拒絕他的一片好心,就礙著面子去了。去了幾次后感覺他真的是真心實意的在教我們,并且是免費。像疏花梳果病蟲害防治都是德東教給我們的,他盡是經常到我們的果園給我們示范,一講就是一大半天,很耐煩很細致,讓我從心里敬佩他。”陽坪村2組的種植大戶熊杰說道。
幾年下來,村民通過掌握實用的科學管護知識技術,跟著熊德東一起在田間地里針對果樹不同時節重要生長時期,從施肥、修枝、疏花疏果到病蟲害防治每個步驟都進行細心管護,大家都發現紐橙產量更高了品質更好了收入也增多了,陽坪村成為了遠近聞名的水果村。
小康致富帶路人
為了能夠跟上市場變化發展的步伐,熊德東開始研究現代果園管理,堅持定期在村里開辦果樹栽培管理培訓班,將現代果園發展趨勢、管理模式及省力化栽培技術傳授給村民,推進柑橘產業走向規模化多元化發展。
陽坪村村民種出了消費者喜愛的水果,如何在勞動力短缺的情況下把水果送到消費者手中又是新的問題。
“村里很多年輕人出門打工,留在家里的老人又要采摘水果又要賣水果根本忙不過來,我就到處打聽聯系商家來收購。”同時,2013年,熊德東成立微型企業,收購村民水果,運用“互聯網+農產品”的現代營銷模式,兜底解決了村民銷路問題。2014年成立水果合做社,發展會員80余家,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等現代管理模式,進一步拓寬了市場渠道加大了營銷推廣力度。
“一方面果農可以把水果就地采收賣給前來收購的外地客商,既可以降低運輸成本,又可以擴大銷售量,減少保鮮、包裝運輸的損耗;另一方面果農也可以把上好的水果以高于本地市場的價格賣給合作社,經過統一的分級包裝后,運往省內外市場進行銷售,逐步形成高端產品和品牌化的市場銷路。”據介紹,通過科學種植打造綠色無公害水果品牌陽坪柑橘已經遠銷全國各地,水果種植戶的腰包著實的鼓了起來。
熊德東靈敏的捕捉商機,以自己果園試驗,號召村民采用零售、批發相結合,并對外開放水果采摘游,開展“歡樂采摘”、“開心農場”等形式多樣的營銷體驗活動,讓消費者實地感受豐收的喜悅和勞動成果的同時,還解決了農產品銷售難問題,增加了農民收入。
據悉截至2015年,陽坪村種植柑橘、枇杷和其他特色水果面積達5000畝,實現農業總產值6000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2000元,鄉村生態環境好,農民群眾生活和諧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