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2013年住進來,我就沒回過縣城的家。小雞出殼后五到七天必須給雞打疫苗,每七天一次,一個漏打整個就完了。期間每晚起來兩次,給雞舍加溫,檢查溫度是否合適,高了要開窗、低了關窗。”4月12日,貴州省晴隆縣大發生態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董事長李志彩笑著對中國婦女報記者說。
“人家是聞雞起舞,我們起得比雞早、睡得比雞晚。”幾次虧損讓李志彩想起來依然后怕,以至于她每天都守著雞舍,看著這些雞,她才放心。
初三沒讀完就去廣州打工。然而廣州的生活并不如意,兩年后又回到家鄉,認識了如今的丈夫徐海龍。過了春節,兩人就去貴陽一家孵化廠上班了。
“一年后,我們就結婚了,也花光了打工掙的錢。”李志彩笑盈盈地說著。
為了維持生計,李志彩向媽媽借錢,買了1600只雞苗。從此,李志彩和丈夫就開始自己養雞致富了。
為了給孩子創造好一點的生活條件,李志彩和丈夫來到晴隆縣城。批發蔬菜賣,去超市打工,掙了些錢后,夫妻倆又謀劃著養雞。然而,2008年那場席卷西南的凝凍天氣,讓小兩口虧得一分錢都沒了。
直到去年下半年,李志彩的養雞場才開始有所好轉。
“為什么把合作社建在梧桐村組?”李志彩的回答有點出乎意料,“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好,雞也長得好。”
“光照鎮雖然山清水秀,但農民經濟意識差,經濟發展滯后,是個典型的農業型、少數民族貧困鄉鎮。”光照鎮鎮長鄧瑞蘭對中國婦女報記者介紹,李志彩夫妻倆不僅自己要致富,還帶領附近54戶困難戶一起致富。
“54家困難戶,每戶200~300只雞苗。雞苗賣給別人10元一只,給困難戶一分錢不收,這就是十幾萬元。”晴隆縣婦聯主席謝毅慧告訴中國婦女報記者,不僅如此,雞長大了,她還負責回收,賣的錢又全部給困難戶,一分錢也不掙。
對岑卡妹,李志彩還定期送去玉米,“不能再把雞餓死了”。
“建這個合作社,鎮里不但給了5萬元扶持款,又給了15萬元貼息貸款,還幫我們聯系大客戶,簽了60萬元的合同。”李志彩笑容里帶著嚴肅,政府給我們這么多幫助,我幫助這幾十戶困難戶理所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