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春耕備耕時節(jié),對絕大多數(shù)農民來講,當務之急是根據種植計劃購買種子、化肥、農藥、地膜等農資,平整土地做好下種前的各項準備。但在高臺縣巷道鎮(zhèn),卻見溫室大棚里滿目青翠,菜農們的臉上笑意盎然,個個忙著收獲西紅柿、辣椒、茄子、韭菜、油白菜等設施蔬菜。
走進巷道鎮(zhèn)東灣村四社農戶許光國的日光溫室,同村的鄉(xiāng)親們正幫著他收獲油白菜。“油白菜生長周期只有45天,第一茬產出2000斤,收入6000元。現(xiàn)在是第二茬,還能收入6000多元。”采訪中,許光國指著不遠處剛出土的小綠芽說:“這是我前不久播下的芹菜苗,到5月中旬就能上市,預計收入8000元左右。”許光國告訴記者,往年他家的日光溫室收入頂多1.3萬元,今年蔬菜價格好,三茬菜收入將超過2萬元。
鋼架拱棚因投資小、見效快,加之搭建便捷,深受廣大菜農認可。來到東灣村三社的蔬菜種植基地,一座座鋼架拱棚整齊排列。在菜農楊光淘的拱棚內,十幾個農民正一字排開割韭菜,成把捆好的韭菜碼放整齊。“第一茬價格最好,每公斤5元多,收入4300元,這是第二茬。”楊光淘說。
東灣村黨支部書記殷廷兵告訴記者,目前,東灣村三社72戶群眾戶均3.5座蔬菜棚,2015年全村人均純收入11855元,其中蔬菜種植收入占到50%。
科技是蔬菜產業(yè)強有力的支撐。近年來,高臺縣加大新技術新品種的引進推廣力度,在優(yōu)質高效上做起文章,有著蔬菜種植先天優(yōu)勢的巷道鎮(zhèn)受益匪淺。
巷道鎮(zhèn)副鎮(zhèn)長張文東告訴記者,該鎮(zhèn)積極引進辣椒、茄子、西紅柿、甘藍、菜花等蔬菜新品種,全面實施不同密度品種栽培、品種比較、肥效比較、連茬栽培等22項試驗示范,大力推廣膜下滴灌、測土配方施肥、設施蔬菜提質增效、綠色防控病蟲害等12項實用技術。同時,成立了巷道鎮(zhèn)農產品質量安全監(jiān)管站,不定期對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基地進行蔬菜農藥殘留抽樣檢測,確保蔬菜質量安全。
去年,全鎮(zhèn)蔬菜總產值超過3.2億元,人均種菜收入達3875元,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43.5%。2016年,全鎮(zhèn)落實蔬菜種植面積3.5萬畝,其中設施蔬菜1.5萬畝、露地蔬菜2萬畝,占到全鎮(zhèn)耕地總面積的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