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記者在偃師市大口鄉山張村一處核桃林里見到溫蓓厚時,他正在指導工人剪枝。衣著普通,個頭不高,鞋上粘滿泥土,眼前的形象很難讓人把他和“金富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聯系到一起。
“唯獨我爸支持我”
說起來,33歲的溫蓓厚經歷還挺豐富。18歲高中畢業后,他就和父親一塊兒跑客運,后來到偃師某單位當了5年司機,其間,自費讀完了函授大專的課程。
2006年,他決定辭職返鄉創業。“在農村,只有在外面混不下去的人才回家,唯獨我爸支持我。”溫蓓厚說,用父親借給他的錢加上自己不多的積蓄,他以13萬元買下了鄰村的一個小石料廠,廠里只有一臺小破石機和十幾輛架子車。不久,他就發現完全依靠人力的生產模式不行。
“廠里的工人都是附近的鄉親,不能讓他們冒著危險干活。”為了改善生產環境、提高生產效率,溫蓓厚賣掉了結婚時買的車,又向銀行貸款,購置新設備,開始流水線生產。石料廠的生意逐漸好轉,如今已解決70多人的就業問題。
“每棵樹都是我看著長大的”
說起農業創業的初衷,溫蓓厚說:“看著山上光禿禿的,我老早就想著,啥時候能把荒山變成青山!”
山張村的地形是山地,老百姓依山勢種植玉米和麥子,不僅不便收割,而且無法澆水,只能望天收,種地的積極性越來越低。
2011年,得知大口鄉進行土地流轉,溫蓓厚意識到機會來了。他很快與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承包了500畝山地,進行核桃、石榴規模種植。
“每棵樹都是我看著長大的,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溫蓓厚說,他看到了綠色農業的廣闊發展前景,去年又承包了600多畝山地,創建了金富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
“農業種植注重前期培育,至少3年才能掛果。你看那邊那片石榴樹,明年這個時候就能結果了。”溫蓓厚說。
“樹可以不澆,人不能沒水吃”
得知有記者采訪,村民紛紛趕來。附近肖村的黨支部書記李安澤說:“以前從村里上山,最近的路是一條坑坑洼洼的土路,過不了車,下雨天根本沒法走,大家上山都得繞到鄰村,幾十年了。蓓厚知道俺村的困難后,自己出資修了條8米寬、4.8公里長的路直通山上……”
山張村村民、負責給果樹澆水的張四化接著說:“今年天旱,山上的泉眼都干了,肖窯溝村出現吃水困難,蓓厚7月就安排我們停止澆地,每天開車去送水,送了一個多月。結果,公司旱死了300多棵樹。”
“樹可以不澆,人不能沒水吃。”溫蓓厚打斷張四化的話說。
“現在,我覺得最缺技術,樹生蟲了全靠發微信向外地專家求助。鄉親們多數是門外漢,我得再想想辦法。”溫蓓厚說。
信息來源:洛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