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初,第二報道組記者來到炎陵縣下村鄉坳頭村時,村委會和幫扶隊剛成立合作社,村民們正踴躍加入,開墾荒地,種植黃桃。在村民口中,記者得知這并不是村里第一個合作社,早在2014年,村里第一個脫貧致富的村民歐陽輝宇就創辦了合作社,帶領全村人奔富裕。
山里伢子
走出大山闖世界
在坳頭村出生、成長的歐陽輝宇,面對偏遠農村的貧困落后,深感無力,從小立志要成為村里第一個走出大山的人。90年代初,歐陽輝宇在鄉親們的資助下,一人來到東莞打工,從最簡單的倉管員、搬運工做起,工作之余,他快速地吸收著周邊同事的各種技能與知識。這樣的日子,歐陽輝宇堅持了5年。
大山里走出來的孩子身上的誠懇、樸實,也許特別容易打動人。1996年,歐陽輝宇被臺灣一家大型貿易公司高管相中,帶著他到臺灣發展。
“我讀書不多,那一次去臺灣,是我人生中的一次轉機。”歐陽輝宇說。在臺灣工作學習十年之后,他認為時機成熟,可以自己創業了。2006年,他聯系村里幾個年輕人,返回東莞開辦運動用品加工廠。
憑借產品質量,歐陽輝宇的加工廠很快有了起色,發展至今,加工廠收入來源主要是出口貿易,成為一名身家千萬的加工廠老板。
事業有成后
回村成立合作社
2014年3月,歐陽輝宇回到他親切而熟悉的坳頭村時,卻發現一切都變了,原本種植水稻的水田已經變成荒地、荒山,村里人因為貧困,似乎一天到晚無精打采,計較著一天的柴米油鹽。
“這和我記憶中的家鄉完全不一樣,我離開時家鄉還種著水稻,人們盼著豐收,即便大部分時候收成不好。”歐陽輝宇說,那時,他發自內心想改變這種現狀,他專門請了技術員上山查看,坳頭村海拔1100多米,適合種植高山水果與蔬菜。
2014年8月,歐陽輝宇當即投資100萬,建立“新希望合作社”,并告知同村發小鄺湘平,挨家挨戶告知村民,合作社模式能夠帶領大家一起脫貧致富。
鄺湘平現在已經是合作社的經理。他說,當時有11戶村民加入合作社,開墾了280畝荒地進行種植,預計今年有150畝種植達3年的黃桃樹將掛果,迎來首次豐收。合作社的銷售平臺與電商平臺已經建成,村民們不用太擔心對外銷售的問題。
“發展種植業周期較長,他真不是為了賺錢,如果他想賺錢,有這個精力還不如為工廠拉幾個單。”鄺湘平說,歐陽輝宇的理想,就是帶著村民們一起創業。目前,歐陽輝宇已經為合作社共計投入150多萬元。
希望發揮好高山優勢
在村里形成產業聯盟
歐陽輝宇說,他非常感謝幫扶隊與株洲日報社對坳頭村經濟發展的關心,村委會成立了合作社,他希望兩個合作社聯合,形成產業聯盟,這樣更加有利于村內種植業的發展。
“只要村里能脫貧,鄉親們能賺錢,無論哪個合作社壯大,我都高興。”歐陽輝宇說,但黃桃結果期僅有一個月時間,其他11個月,怎樣保證村民有穩定的月收入,這個很重要。
創辦合作社,可不能單單為“黃桃”服務。歐陽輝宇表示,他與村委會商量過,種植黃桃讓村民們嘗到甜頭后,要鼓勵他們種植高山蔬菜、獼猴桃等農作物,并由他投資,適當發展高山養殖業,打響坳頭村高山品牌。
歐陽輝宇說,他希望有一天自己回到村里,坳頭村的精神面貌與基礎建設,并不比城里差,鄉親們臉上,都掛著幸福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