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種植油橄欖,武都區的林業種植大戶都知道有茹興山這么一號“人物”。在稻畦村,只要提起茹興山,沒有一個人不翹起大拇指——精明、能干、顧大局、有責任心,這幾乎是所有村民對他的一致評價。10月15日,記者在外納鄉稻畦村油橄欖種植基地一個小山頭見到了茹興山。“我準備培育觀察這個油橄欖品種的情況。” 茹興山一邊剪油橄欖枝一邊對記者說。
稻畦村位于外納鄉政府西南方向7公里處,全村4個村民小組362戶,1260人。自擔任村支書以來,茹興山在做好各項村務工作的同時,帶領群眾把主要精力放在發展油橄欖產業上,通過土地流轉、能人大戶帶動、群眾廣泛種植等多種方式,不斷壯大油橄欖栽植面積,提高質量和產量,使油橄欖產業在全村逐步實現了由零星散戶種植向規模化、產業化發展的“蛻變”。
“我們村目前已發展油橄欖12500畝,僅去年產量就達到500多噸,產值450萬元。今年就更好了!”茹興山滿臉幸福的對筆者說。茹興山告訴記者,目前全村12500畝油橄欖已有3500畝進入盛果期,其余9000畝預計再過3-4年即可進入盛果期,到那時,產值比現在還會再翻幾番。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筆者了解到,自擔任村支書以來,如何帶領群眾脫貧致富就一直是縈繞在茹興山心頭的一塊心病,經過多年的摸索后,他把目光瞄向了油橄欖這顆“金果果”,并開始積極發展實踐。俗語說,萬事開頭難,起初,他的這個決定并沒有得到村民的廣泛參與和擁護,為了充分調動起群眾種植的積極性,茹興山以身作則,帶頭將自家的10多畝地全部栽植成油橄欖,待到初見效益后,再鼓勵動員群眾廣泛種植。為了進一步擴大面積,提高效益,茹興山和村委會班子成員又多次召開群眾會,通過置換地、租賃等多種方式積極開展土地流轉工作,至目前,全村已流轉荒山荒坡等土地面積2660畝,與村民簽訂合同101份,全部用于油橄欖種植。茹興山告訴筆者:“目前村內流轉的土地多是通過租賃的方式得來,一般租期30年,每畝租金每年500元左右。而全村12500畝油橄欖,其中只有2600畝屬于個人,其余部分全都屬村民集體所有”。
“多虧了茹支書的好頭腦,是他讓我們過上了現在的好生活”。村民賈萬生不無感激的對筆者如此說。賈萬生是村里的種植大戶,目前屬于他個人的油橄欖已有630余畝,年收入36余萬元。采訪后筆者了解到,經過多年發展,油橄欖已成為稻畦村人的支柱產業,茹興山告訴筆者:“2014年,全村農民平均人收入6000余元,其中,僅油橄欖一項就占到3800元左右”。
有了好的產業就不怕難致富。在茹興山的帶領下,稻畦村人家家蓋新房,戶戶有摩托已不再是夢,而像賈萬生、高志東等一些種植大戶,甚至開上了獵豹、圣達菲等一些價值10多萬的越野車,開始享受“老板”生活。“茹支書最大的功勞就是讓我們村有了自己的產業,并因此使全村人實現了脫貧致富的夢想”。種植大戶高志東深有感觸的對筆者如此說。
然而茹興山想要的并不僅僅是這些,談起今后的規劃和打算,茹興山告訴記者:“目前全村油橄欖產業已初具規模,不管是從產量、質量還是價格上看,效益都很明顯。下一步,我們將在進一步擴大面積、嚴格管護的同時,積極協調建成一座小型加工廠,從而解決群眾賣果難難題,實現自己生產,自己加工,逐步形成向專業化、技術化發展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