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日,周義青又開始了搖青的活。從7月份開始,只要有時間,他都會一遍又一遍地練習武夷巖茶制作技藝。
在機械成為主流制作方式的今天,傳統制作技藝更多意義上是作為一種文化、作為制茶人制作“精品中的精品”的工藝而傳承著。
作為武夷山市跑馬崗巖茶廠的廠長,周義青平常制茶用的最多的是機械。從做青到烘焙,從鮮葉到成品茶,跑馬崗巖茶廠的機械一應俱全。“要保證產量、質量,就必須使用機械,但傳統手工制作技藝也是必須堅持的,廠里每年都有制作少量的手工茶。”周義青表示。
雖然從15歲起就跟外婆學習傳統的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但周義青坦言,自己對這套手工技藝掌握得并不好。他介紹,之前自己都是斷斷續續地用手工技藝制作很少量的茶。今年會花大量時間來練習制作技藝,是受武夷巖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申報活動的刺激。“這一次申報讓我真正認識到手工技藝的價值,作為一名制茶人,不多少會一點,太說不過去了。”他說。
以前練得太少了,這段時間的練習讓周義青倍感辛苦,但他仍然堅持著。“既然要練就多練些,練熟些。”今年37歲的周義青,一直都保持著“苗條的身材”。或許,正如他所說的“這點苦,對我這種當過兵的人來說,真不算什么。”
1994年,年僅17歲的周義青應征入伍,走進了部隊。沒想到,穿上這一身“橄欖綠”,即使是退伍多年,似乎也都沒有褪色。
1997年,周義青退伍,回到了武夷山,回到了處處散發著茶香的星村。他應該骨子里都是流淌著茶人的血液,在代代傳承的跑馬崗巖茶廠里,他只對茶葉感興趣。
2000年,對廠里茶葉品質充滿信心的周義青,堅信廣東汕頭是武夷巖茶的最大市場,于是開始了帶著茶葉闖汕頭。春茶季回到武夷山,茶做好后南下汕頭,這種日子一直持續到2005年。那一年,他正式接手管理跑馬崗巖茶廠。
做傳統的武夷巖茶。這是周義青當上廠長之后的堅持,不管清香茶是否受市場歡迎,跑馬崗巖茶廠的“赤米”牌武夷巖茶,傳統的味道都不曾變化。這么多年來,廠里茶葉的價格也都是緩慢上升,不會出現大的波動。揀剔茶葉是廠里的一大業務,每年送到廠里來揀剔的茶葉不下十萬斤,常年有業務往來的茶企超過50家。“原來說好多少錢就是多少錢,不能因行情好就漲價。”周義青說,“做生意不講誠信,那就等于是你的人品差。”
在周義青的心里,自己是星村人,有機會的話,還是要為社會做一點事情的。2013年,他制作的肉桂獲得了“中國茶鄉杯”星村茶王賽的茶王,可以獲得3萬元的獎金。周義青毫不猶豫地捐給了鎮里的公益事業。“能夠獲得茶王,是對自己做茶的認可,至于獎金,茶葉做好了,品質有保證了,都能夠賺得回來的。”他說。
原文:閩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