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陳勝建:崇尚自然的種茶人

   日期:2014-08-13     來源:新華網    瀏覽:162    評論:0    
核心提示:  入伏后的黔北大地,并沒有讓人不舒服的濕熱,相反,云霧繚繞,空氣清新。站在名叫野鹿蓋的山頂向遠處望去,一幅巨大水墨畫呈
 
 
  入伏后的黔北大地,并沒有讓人不舒服的濕熱,相反,云霧繚繞,空氣清新。站在名叫野鹿蓋的山頂向遠處望去,一幅巨大水墨畫呈現在眼前:黔北民居星星點點,錯落有致,茶園里頭戴草帽的茶農正在采摘茶芽,其中一位就是60多歲的陳勝建。“這里空氣好、溫差大、生態好、茶葉肥厚,是中國唯一集鋅硒有機于一體的原生態健康茶。”老陳摘下一片茶葉放到鼻子前,微微閉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樣子很陶醉。
 
  “老陳現在是我們野鹿蓋的人了,自從他來到這兒,村里老百姓的收入每年都在增加。”茶農曾令輝把采摘的茶葉放進茶筐,“這茶沒有施任何農藥。”
 
  “老陳來到野鹿蓋,這里農民增收快”
 
  野鹿蓋是貴州省鳳岡縣土溪鎮石壩村的制高點,因地勢險峻,常有野鹿出沒,故名野鹿蓋。2005年,50多歲的陳勝建帶著之前做生意積累下的資本來到了這里,通過土地流轉整合了3000多畝土地開始種茶。
 
  石壩村高坪組一戶農民房屋的山墻上寫著:老陳來到野鹿蓋,這里農民增收快。村委會主任謝仁良說這是農民租出土地和采摘茶葉有了收入后自發寫上的。“老陳與老百姓打成一片,隨和大方,村民不但得租金又采茶掙錢,所以人氣很旺。”
 
  1978級大學畢業生陳勝建學的是工科內燃機專業,上世紀90年代下海搞房地產,9年前來鳳岡縣種茶前,原本是一個在城里住豪宅、吃大餐,隨時可以揮桿高爾夫球場的富人。“我也是農民出身,對土地有情感,而鳳岡的環境太美了,農民淳樸勤快,就是缺資金,我要和當地農民一起把這片土地侍弄好,帶著這兒的農民致富。”老陳的言語平靜但透出堅毅。
 
  鳳岡縣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土壤富含人體需要的鋅硒元素,所以茶葉里有益人體的微量元素很豐富,氨基酸也高出普通茶葉兩倍。茶界泰斗、中科院院士陳宗懋先生說:“鋅硒同具,全國唯一,鳳岡鋅硒茶金不換。”目前,全縣現有茶園40.21萬畝,投產面積28萬畝,有機茶園面積3.18萬畝,是西南地區最大的有機茶生產基地。
 
  “跟過去比,收入差別太大了”
 
  老陳說,每年采春茶時節,每天付給采茶農民的勞務費就10萬多元,平均每人在采茶期間可獲得3000多元。
 
  土溪鎮大連村茶農陳華、陳萬軍兄弟倆這些年把土地交給老陳打理,自己在茶園打工。“一畝玉米能掙幾百塊錢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通過在茶場打工,每月就有了固定的2000多元工資,算下來現在一年能掙幾萬元。跟過去比,收入差別太大了。”
 
  記者了解到,在采茶期間,家庭勞動力多的農戶可以獲得上萬元的收入。很多家庭有了票子后,先后添置了電視機、洗衣機、電冰箱、碾米機等,木瓦房變成了磚房,富裕的家庭還有小洋樓、轎車、電腦、太陽能……
 
  如今,常年在老陳茶場打工的農民有70多人,每人月工資2000多元,另外老陳每年付給農民土地租金42萬余元。
 
  “土地流轉變成茶園后,老百姓集資修路的資金也不用愁了,一條條硬化水泥路通到家門口,帶動了農村經濟發展,改善了大家的生產生活條件。”鳳岡縣委副書記吳奇凌說,發展農業,土地是最重要的,而農民一定是主體。把農民組織起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才能把整個農業做起來。“像老陳這樣的致富帶頭人,鳳岡縣還有很多。”
 
  “老陳是對的,他是為我們子孫后代好”
 
  “用大拇指與食指輕摘一芽一葉,不要用農藥和化肥……”在茶園里,老陳反復手把手教農民怎么侍弄茶樹,怎么采茶青……
 
  “依靠天然雨露生長,產出的茶葉最干凈,品質良好。我陳勝建敢向世人保證!”說這話時,老陳顯得有點激動,“要想讓老百姓能夠長遠富下去,就得嚴格保證質量,不能短視。”
 
  一直以來,陳勝建都堅持自己的理念,茶園里的茶樹不施任何農藥和化肥,完全靠自然生長。
 
  陳勝建認為,只要病蟲害在可控制范圍內就不用擔心,茶樹也會自己產生抗體。這些自然生長的茶樹在常年和病蟲害作斗爭的過程中,已練就了強健的“體魄”,茶青完整地吸收了自然的精華,茶葉品質出乎意料地好。“精品就是通過珍藏自然而獲得的,這是最珍貴的。”
 
  “剛開始老陳不讓我們除草和打藥,我們都不理解,不知道他想干嘛,還擔心我們的租金、工錢能不能收回來呢!現在理解了,老陳是對的,是為我們子孫后代好。”大連村茶農冉茂懷說,現在周邊村落的農民都愿意把土地交給陳勝建打理。
 
  9年來,老陳精心打造的茶葉主基地,嚴格按照國際有機標準采摘和加工生產的野鹿蓋品牌高端良心茶葉產品相繼問世。參與到野鹿蓋茶葉種植、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農民達到了700多戶,老陳在茶葉上的直接投入已有4000多萬元,加上利息、貸款已超過8000萬元,至今還沒有盈利,但想到農民和自己的茶葉產業,陳勝建說,這件事值得做,也許未來5年到10年,這種種茶模式能成為中國茶業發展的典型案例。
 
  如今,老陳的茶樹枝干粗壯,根系發達,新枝少而精,正為新茶積蓄能量。
 
 
打賞
 
更多>同類資訊
0相關評論

推薦圖文
推薦資訊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