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育苗基地種植了70畝近120余萬株黃柏苗,主要銷往貴陽及本縣的一些鄉鎮,年收入近30萬元。”在貴州省織金縣珠藏鎮銀山村,育苗大戶田尚元滿臉喜色地對記者說,通過育種黃柏,不僅自家生活條件改善了,還帶動大伙兒一塊富了起來,“這種感覺,實在是安逸!”
近年來,織金縣以調整產業結構為重點,以農民增收為關鍵,充分利用獨特的氣候、雨水、土壤等條件,按照“政府引導、企業加入、面向市場”的思路,采用大戶承包、連片種植、規模開發、定單銷售、示范基地帶動等多種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壯規模提品質遍種中藥材
盛夏時節,記者在織金縣白泥鄉起馬村看到,百余名村民正忙著為已種下的特色中藥材射干除草。今年以來,白泥鄉大力調整產業結構,依托當地環境優良、氣候適宜等有利條件,先后在原有金銀花、五味子藥材種植的基礎上,在起馬村種植500畝射干,積極扶持群眾發展特色中藥材產業,推動農民增收。
目前,起馬村還成立了專業合作社,將土地承包經營權流入合作社,通過租賃的方式進行土地流轉,一方面使閑置土地得到了有效利用,另一方面雇傭當地農民進行種植管理,拓寬了農民的致富渠道,逐漸形成了“公司+基地+農戶”的產銷模式,加大了對鄉域現有藥材產業資源的整合力度。
在織金縣后寨鄉偏巖村,剛剛從中藥材地里回來的農民陳運忠,興高采烈地對記者說,“今年我種植當歸80多畝,收入不會少。”據了解,在偏巖村,像陳運忠這樣種植中藥材的農戶已達到80%以上。偏巖村是后寨鄉邊遠偏僻的村之一,過去,村民們主要靠傳統種植業為生,日子過得緊張。近年來,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村兩委利用豐富的荒山荒坡閑置資源優勢,根據逐個引導和群眾自愿的原則,采取連片或分散種植的方式,積極引導農戶大量種植當歸、黃伯等中藥材。同時,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向外發布相關信息,吸引客商前來收購,解決了中藥材的銷路問題。
而在織金縣金龍鄉,為增加農民收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該鄉大力進行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走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道路,通過做群眾工作,利用專業合作社的帶動,將閑置的土地資源土地進行流轉,在包營村、齊心村、綜合村、中坪村、細木村、安山村、新七村等村,共流轉土地3000畝,主要以中藥材種植為主,帶領農民脫貧致富。該鄉計劃用10年時間,流轉土地1.5萬畝,大力發展以中藥材種植為主的特色農業產業,預計可為全鄉解決3600名返鄉農民工的就業問題,實現農民增收1850萬元。
近年來,織金縣緊緊圍繞助農增收目標,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大力發展中藥材種植項目,加快形成“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的產業布局,實現傳統農業向經濟農業的轉型升級。在今天的織金縣,從城關鎮、珠藏鎮、貓場鎮的黃柏,到三塘鎮、自強鄉的續斷,后寨鄉的桔梗,化起鎮的頭花蓼,中寨鄉、三塘鎮、阿弓鎮、少普鄉的天麻,實興鄉的金銀花……中藥材種植可謂是遍地開花。
為了讓中藥植材產業的種植基地迅速上規模,織金縣通過引進外來公司建基地、鼓勵本地中藥材公司建基地、鼓勵農民組建專業合作社建基地的方式,多輪驅動中藥材產業發展,帶動千家萬戶群眾增收,使中藥材產業基地迅速擴大。僅今年上半年該縣就新增中藥材種植面積12928畝,目前全縣已種植黃柏、續斷、頭花蓼、金銀花、天麻、山桃子、華中前胡、紅豆杉等不同品種的中藥材6.9萬余畝,并成功引進貴州恒霸藥業、貴州威門藥業2家企業,培育中藥材種苗繁育基地3個,初步形成了育苗、種植、加工銷售為一條龍的中藥材產業鏈條。
在全力擴大中藥材產業規模的同時,織金縣還特別注重中藥材產業品質的提升,大力實施品牌戰略。近年來,該縣主動與貴陽中醫學院等高校及科研院所合作,不斷創新中藥材種植、加工技術,致力提升中藥材品質,增強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并全力打造道地藥材品牌。2013年9月,織金續斷、頭花蓼兩個特色產品取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成為繼織金竹蓀之后再次獲得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
“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是以地理名稱命名的產品,不僅是產地來源標志,也是品質標志,更是一種知識產權,既是促農民增收的‘金鑰匙’,也是土特產品走向世界的‘通行證’。”織金縣相關領導表示,織金續斷和織金頭花蓼成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的產品,其知名度得到提升,地域特色得到展示,為當地發展特色中藥材增添了信心,對織金縣農業創收、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發揮著積極作用。
頭花蓼成為脫貧致富“良藥”
“去年初,我家就流轉出去2畝土地,每畝流轉費500余元,比種包谷劃算多了。”織金縣化起鎮紅光村百果樹組50多歲村民趙永慧告訴記者,由于自己年紀大了,外出打工不太現實,只好在家守著幾畝薄地,一年下來只能勉強維持生計。現在好了,貴州威門藥業有限公司落戶建基地,帶動大家搞中藥材種植,土地流轉出去后,坐著都有錢進賬,而且還能在基地打工,平均一個月也能賺1500元。同是一畝地,以前辛苦種一年只夠吃半年,有時還要看天吃飯,而今卻實現了“雙豐收”。
2013年年初,化起鎮在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功引進貴州威門藥業有限公司進駐,投資7200萬元發展中藥材頭花蓼種植,切實為老百姓搭建起了一座通往致富路的橋梁。目前,化起鎮紅光村百果樹組的育苗基地就有200畝,全鎮頭花蓼種植面積達2000畝,年產值可實現420余萬元。
為了徹底解決老百姓的后顧之憂,化起鎮還成立了織金縣裕農特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并采取“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運作,極大地提高了農戶種植頭花蓼的積極性。織金縣裕農特色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告訴筆者,威門藥業有限公司負責技術指導,并免費提供種子;合作社則負責平時的管理和收購等工作。待頭花蓼成熟后,由公司全部以保護價進行收購。
椐威門藥業技術人員介紹,頭花蓼畝產在400千克左右,公司按每千克5.5元最低保護價收購,每畝產值在2200左右,比傳統種植玉米每畝增收1200元以上。而且,頭花蓼種植,從平整土地到起隆育苗、田間管理、收割等,都需要勞動力,解決了當地不少農村閑散勞動力的就業問題。基地采取計件付費的方式,弱的勞動力每天至少可賺到60元,強壯者則可賺到100元以上。種種優勢大大激發了廣大農民群眾的種植熱情。
頭花蓼又名四季紅,具有解毒、散瘀、利尿通淋等多種功效,是貴州省研發新藥熱淋清顆粒、寧泌泰膠囊等的原料用藥,也是貴州重點發展的“六大苗藥”和重點培育發展的“七大中藥產業鏈”品種之一。織金縣相關領導指出,織金縣具有發展頭花蓼種植的土地、氣候和生物特性適應性等資源稟賦,并占有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
例如,織金縣生產的頭花蓼產品經貴州省藥檢部門監測,槲皮素含量超過0.32%,質量優良;“織金頭花蓼”取得國家地理標志產品認證;貴陽中醫學院全力為該縣發展頭花蓼產業提供技術支撐;化起鎮裕農專業合作社牽頭與貴州威門藥業、深圳信天藥業等公司建立了長期市場供應關系;貴州省中藥材產業化扶貧資金的注入,也為頭花蓼產業發展和群眾致富提供了保障。
今年以來,為深入實施精準扶貧,引領群眾走上脫貧致富道路,織金縣充分利用當地土地、氣候和生物特性適應性等資源稟賦,采取合作社牽頭、種植大戶建基地、基地傳帶農戶等方式,在化起、牛場、龍場、大平、上坪寨等5個鄉鎮發展中藥材頭花蓼種植1萬余畝。縣里要求相關鄉鎮、龍頭企業立足種植規范化和精品優質化的理念,因勢利導發展頭花蓼種植規模,提高種藥科技含量,按照生產技術規程要求,規范用藥用肥,打響優質“織金頭花蓼”中藥品牌,帶動一方群眾脫貧致富。
按照當前市場價6000——7000元/噸,每畝產頭花蓼干品400千克估算,10000余畝頭花蓼預計年產值可達2400——2800萬元左右。據介紹,頭花蓼10月份將進入采收階段。屆時,加上扶貧資金每畝補助的590元,種植農戶戶均增收將達到數千元,當地老百姓的日子將會像頭花蓼一樣紅紅火火。
據了解,織金縣境內產有動、植、礦物藥材約421種,但多為野生資源,目前僅有少量為養殖、栽培品種,該縣優越的自然資源、豐富的地道中藥材種質資源尚未得到充分的保護、開發與利用。為此,織金縣將發展中藥材產業列該縣“優勢特色農業產業規劃”重點發展項目,規劃建設金銀花種植基地10萬畝、地道中藥材基地10萬畝、初級加工廠2個、種苗繁育和科研中心1個、織金現代中藥材產業園區1個,全力推動中藥材產業朝著做大做強做優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