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出市區,沿京承公路西行30公里便駛入灤平縣兩間房鄉地界兒。
2014年,進入6月份,承德的雨水較往年偏多,正是中草藥黃芩的種植旺期。6月20日,家住兩間房鄉兩間房村的劉云波便早早起床,他要趕在雨季來臨之前,將自家50畝的土地全部種上黃芩,等待雨水的灌溉,迎接今年秋天的收獲。
與此同時,相隔兩間房鄉20公里以外的灤平縣安純溝門鄉上瓦房村的李榮老兩口兒,已經把最后的一些黃芩種子植入土壤,這已是他們第10個年頭種下這種顆粒飽滿的藥材種子,他們合計著,今年的黃芩收入又能使自家的錢包鼓鼓地塞進2萬元。
……
這樣的場景,已經在灤平6個鄉鎮同時展開。
這樣的大規模大面積種植中草藥的情況在灤平尚屬首次。保守的估計,今年底或到明年全縣中草藥種植面積或達5萬畝。
談到中草藥種植,兩間房鄉黨委書記吳樹申意得志滿,“今年全鄉黃芩的種植面積將達4000畝,全鄉一半以上的農戶將種植中草藥,戶數超過1000戶”。
而對于有10年種植中草藥經歷的安純溝門鄉王秋明鄉長來說,黃芩給農民增加的收入就不在話下了,“少說每畝每年增加收入1500元”。王秋明告訴記者。
我們為啥要種藥
北緯40度穿灤平而過,這里土地肥沃,生態環境優良,氣候條件適宜,野生中草藥資源極為豐富,黃芩、柴胡、牡丹、金銀花、桔梗、防風、牛膝、板藍根、旱半夏、荊芥10個品種在灤平已有長久種植歷史,尤以“熱河黃芩”最負盛名,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道地藥材”。
有了這樣得天獨厚的條件,灤平便在“藥”上做起了文章。
眾所周知,中草藥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對人類健康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特色醫藥衛生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種植中藥材關鍵是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服務,為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服務,縣領導統一了共識。
思路決定出路。近兩年來,省、市大力發展中草藥產業,特別是到2013年底,全縣種植中藥材面積已達2.32萬畝,總產量達1.9萬噸,產值0.74億元,種植品種主要包括黃芩、柴胡、金銀花、桔梗、防風、板藍根、荊芥等10個品種,種植區域分布在安純溝門、兩間房、虎什哈、付營子、鄧廠、澇洼6個鄉鎮。負責此次具體工作的縣農牧局局長楊福申從上述幾方面對為啥要種藥做了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