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早,天峨縣岜暮鄉公昌村黨支部副書記張秀光吃過早餐后,就趕到養殖場查看豬的長勢。
去年,張秀光成立了山旮旯昌泉酒業有限公司,養豬事業邁出了一大步:年生豬出欄620頭,銷售收入達410萬元,比上年增加58萬元;銷售土雞1.3萬只,收入156萬元。日前,筆者走進了他的養殖場,尋找他養殖成功的秘訣。
張秀光今年40歲,1993年畢業于廣西建筑學校,先后在廣西化學冶煉廠、河池成源冶煉廠、德勝鋁廠等單位工作。采訪當日,在暖意融融的陽光下,張秀光和筆者一起參觀了他的新豬舍:“這里的養豬技術、上料設備,都是全縣一流的。今年,養殖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由800頭增加到1200頭。”
在張秀光看來,自己近年做的最有意義的一件事,就是帶動當地更多的農民一起養豬致富。他們養殖的這種豬肉,肉質可口,抗病力強,養殖一年以上方才出欄。此外,由他發起的生豬養殖合作社,已發展社員80戶,出欄生豬480頭,比上年增加了110多頭,每戶社員平均年收入4萬元,今年計劃再發展30戶。
“步子邁得大了,也有煩惱,就是資金的制約。”在參觀豬舍的時候,張秀光說出了心里話,“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我看了,感覺很溫暖,希望政府把一號文件提出的支農惠農政策早日落到實處。”張秀光告訴筆者,養殖業是高投入、高風險、低產出的行業,貸款難一直困擾著規模養殖的發展,且手續繁瑣。現在養豬稍微上點規模,動輒需要投入幾十萬元,不靠貸款,錢從哪里來?
市場價格的波動也讓養殖戶迫切需要支持。張秀光說,前年有幾個月,他們根本沒掙到錢,直到去年3月,生豬價格每公斤達到22元后,才開始有盈利。
如何解決貸款難,張秀光有自己的思考。“目前,市場上60%左右的豬肉是養殖大戶提供的。我建議探索一條運行機制,讓規模養殖企業有資金、養殖戶有貸款,銀行風險降低,消費者吃上放心肉,實現多贏。比如說,養殖戶申請貸款,由龍頭企業擔保;龍頭企業將貸款轉化為豬苗、飼料、技術服務等,提供給養殖戶,并回收養殖戶的產品。金融機構對這個建議很感興趣,我們正在商討如何運行。”
張秀光熱心公益事業,幾年來,他先后捐款捐物給該鄉公昌村黨支部、學校等6個單位和戴玉英等31名困難黨員及鄰居共近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