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高地陡的冊亨,搞養殖致富已成為眾多農民群眾的首選產業。在冊亨縣,地少人多矛盾尤為突出,農民收入主要以粗放的第三產業為主,農業發展陷入不平衡狀態,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從2012年開始,冊亨縣委、政府把養殖業發展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重頭戲,大力支持、扶持,促進了養殖業由零散經營向規模科學養殖的跨越式發展。現在,養殖業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徑,并涌現出了一大批發展產業的好把式,冊亨縣者樓鎮的王忠惠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今年已46歲的王忠惠,衣著簡樸,雙手老繭,皺紋滿面,卻是一臉笑容。這位普通的農村婦女,是一位頗有經濟頭腦的農民。短短2年多的時間,就成為年出欄200頭肥豬的養豬大戶。還積極帶動了周圍十幾戶鄉鄰,一起走上了養豬致富道路,成為者樓鎮人人稱道的“養殖狀元”。
十多年的打工生涯,讓王忠惠嘗盡了人間冷暖,也讓她長了不少見識,長期在外闖蕩的她視野變得更加開闊。每到年終,她總會想:為什么有人可以吃香的喝辣的,而自己一年干到頭卻什么也看不見?她開始一有空就去市場里逛逛,看看有什么適合自己做的、研究市場動態。經過長時期的觀察準備,她發現市場的豬肉賣到最高價時15元/斤;由于生豬養殖生產周期短、見效快、市場需求量大,發展前景廣闊,王忠惠一直看準國家推行的幫農、扶農好政策,認為這正是自己創業的最佳門路。于是,2012年底,王忠惠毅然和愛人回到了老家者樓鎮落晚坡腳發展生豬養殖業。2012年12月,王忠惠正式動工新建養豬場。可當時她一家人多年外出打工的積蓄只有2萬元,光靠這么一點錢,這養豬場怎么建啊?正當她一籌莫展時,正趕上信用社發放最后一批婦女創業貸款,信用社給她解決了15萬元的婦女創業貸款。回想起當時的情景,王忠惠感激地說:“要不是沒有信用社貸款扶持,光憑我一個人,只怕再過十年也辦不起這么大的養豬場來。”
從事生豬養殖,王忠惠可不外行。打小就養豬的王忠惠,面對8頭繁殖母豬和80多頭豬仔,她還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于是,她找到了政府,向相關領導匯報了情況。很快,鎮里便指派專人到她蹲點作技術指導。半年后,在者樓鎮政府的協調下,王忠惠的養殖技術上了一個臺階。從此,她更加得心應手,由于積極防疫,豬也不那么老是生病了,她的成本一下子降了不少。同時她還幫助鄉鄰解決了不少實際困難。
建場初期,為了解決80頭仔豬的飼料供給及降低成本,王忠惠夫婦每天到10多公里縣城收餐館和早餐店的泔水,再加上自己種的一片菜地,以此作為飼料,用學到的知識,她采取夏季噴霧排風降溫,冬季采取暖墻增溫,并且應用了快速飼養綜合配套技術。2013年年底,第一批80頭豬全部售出,并且一下子獲純收入10萬余元,一舉成為鎮里有名的養豬至富帶頭人。
依靠科學、遵循市場規律是王忠惠投身生豬養殖事業的原則。她購買了生豬養殖專業的科技報刊、圖書和光盤刻苦鉆研,不斷總結書本上的知識,并在實踐中不斷吸收她人的長處,改進管理方法、應用新科技,先后到昆明、安順等地規模較大的養殖場參觀學習。她還想方設法找一些技術資料,并與相關技術人員建立長期聯系,每當遇到技術難題,都可以通過電話及時向專家求教。此外,她還積極自學家畜病防治知識,掌握了腦包病、豬肉絳蟲等病情的防疫技術,在科學管理和喂養下,王忠惠的豬成活率高達99%、出欄率達98%。
在銷路上,王忠惠逐步摸索出了一條產供銷有序運轉的模式,她應用的飼料全部是廠家直銷,減少了經銷商環節,降低了成本。她還有一個把握市場機遇、高價位出售的秘訣:避開旺季找銷路。她一方面查證去年的“生豬養殖檔案”,一方面與七八個生豬收購商聯系。這使得她在市場上連戰連捷,贏得市場高回報、從無虧損。
在王忠惠的辛勤付出、科學管理下,生豬養殖事業快速地發展起來,現已形成年出欄肥豬200頭的規模。走進場區,消毒設施齊備,占地約1.5畝地、裝飾一新的4間鋼架房干凈整潔,養殖場內全部實現了水泥硬化。養殖區后建有化糞池,對豬糞進行有效利用。
王忠惠致富不忘當年信用社貸款支持,每次我們去好養殖場做貸后檢查時,她總是說信用社的政策真好,沒有信用社資金的大力支持,我的養殖場哪會發展的那么快,太感謝你們了。從建場至今,她每周都要接待幾批前來咨詢的鎮內外同行。有的請她傳授技術,有的請她幫助聯系銷路,她總是熱情地接待,做到有求必應。
談及今后的發展,王忠惠興奮地說,為了聯合更多的生豬養殖同行,共同交流養殖技術,統一提供產供銷服務,共同抵御市場風險,她正在組建一個生豬養殖合作社,相信不久的將來者樓鎮的養殖產業在王忠惠的帶領下,一定會越辦越紅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