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集約化豬場豬腸道傳染病

   日期:2015-09-06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190    
  豬腸道傳染病有多種,從剛出生1天的乳豬到20多周齡的豬均有發生,其種類和病因主要有以下幾類:
 
  1 細菌性疾病。常見的有仔豬紅痢 仔豬黃痢 仔豬白痢 仔豬副傷寒以及由細胞內生性羅森菌引起的豬增生性腸炎等。
 
  2 病毒性疾病。目前我省病毒性腸道傳染病主要有三種,即豬傳染性胃腸炎 豬流行性腹瀉和輪狀病毒感染。
 
  3 豬痢疾。是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的一種豬粘膜性 出血性腹瀉的腸道傳染病。
 
  以上幾類疾病均表現以腹瀉為主要特征的臨床癥狀。病豬臨床表現為精神不振,食欲減少甚至廢絕,而飲欲增加。后期病豬消瘦 衰竭而死亡。
 
  各病主要特點
 
  1 仔豬紅痢:是由C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仔豬的一種高度致死性腸毒血癥,又稱豬梭菌性腸炎或仔豬傳染性壞死性腸炎。主要發生于3日齡以內的新生仔豬,7天齡以上很少發病,常呈地方性流行,發病率不定,病程短,死亡率高。其特征是排紅色粘糞,偶有嘔吐。小腸出血 壞死,腸內容物呈紅色。
 
  2 仔豬黃痢: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感染引起的初生乳豬的一種急性腸炎。7日齡以內的仔豬最容易感染本病,特別是1—3日齡的仔豬,一窩仔豬中,只要有一頭發病,一 二天內幾乎全窩仔豬均發病。產仔季節多發,發病率和死亡率均較高。發病仔豬很少發生嘔吐,以排黃色水樣糞便為特征,病程為急性或最急性。剖檢常見小腸呈急性卡他性炎癥,十二指腸最為嚴重。個別有敗血癥病變。
 
  3 仔豬白痢:又稱遲發性大腸桿菌病,是由致病性大腸桿菌引起。主要發生于10—30日齡的仔豬,以10—20日齡仔豬多見,一月齡以上的仔豬很少發生。發病率的高低與各種應激因素密切相關,一般在50%左右,病死率不高,主要是影響仔豬的生長發育。病豬主要癥狀是腹瀉,排出白色 灰白色的糊狀有特殊腥臭的糞便。體溫和食欲無明顯的變化。病豬畏寒,拱背,皮毛粗糙,發育遲緩,逐漸消瘦。病程長短不一,一般為3—7天左右,大部分病豬可自行康復,但容易復發。剖檢時僅見胃腸卡他性炎癥等特點。
 
  4 仔豬副傷寒:是由沙門氏桿菌引起的,故又稱豬沙門氏桿菌病,1—4月齡的仔豬多發,無明顯季節性,呈地方性流行或散發性。不良因素可誘發本病的發生。病豬呈敗血癥癥狀,精神不振,厭食,呼吸困難,后期下痢,耳根 胸前及腹下皮膚有紫斑。病程多數為1—4天,發病率低,但病死率很高。病豬體溫升高,有時嘔吐,排灰白或黃綠色稀糞,帶有血液或粘液,呈腥臭味。剖檢病變方面,急性病例,主要呈敗血癥變化,耳 后軀及腹下皮膚有紫斑,脾腫大呈暗紫色。漿膜和粘膜有小點出血。肝 淋巴結 肺中有壞死灶。慢性病型的主要特征性病變為盲腸 結腸和回腸的壞死性腸炎。
 
  5 豬痢疾:是由豬痢疾密螺旋體引起的傳染病,本豬病只發生于豬,最常見于2—4月齡的豬。流行季節性不明顯,傳播比較緩慢,但流行期較長,且易復發。發病率高,病死率較低。主要癥狀為病豬在發病初期體溫稍高,其后正常,排出混有粘液和血液的糞便,呈油脂樣或凍膠狀。病變特征為大腸粘膜發生卡他性出血性腸炎,纖維素性滲出及粘膜表層壞死。
 
  6 豬傳染性胃腸炎:是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而引起豬的一種急性高度接觸傳染性腸道疾病。本病多發于冬春寒冷季節,傳播迅速,發病率高。各種年齡的豬均可發病,10日齡以內的仔豬最易感染,7日齡以內的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可達100%,隨著日齡的增長,死亡率逐漸降低。病豬臨床特征以嘔吐,水樣腹瀉 迅速消瘦和嚴重脫水為特征,而成年豬則在幾天內恢復。病變則以胃腸粘卡他性炎癥,小腸粘膜絨毛萎縮為特點。
 
  7 豬流行性腹瀉:是由流行性腹瀉病毒而引起的豬的一種急性傳染病,其流行和病狀與豬傳染性胃腸炎十分相似,只是在豬群中的流行速度較慢,仔豬死亡率較低。
 
  8 豬輪狀病毒病:是一種病毒性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8周齡以下的仔豬,多見于寒冷季節,病豬排黃白色或灰暗色的水樣稀糞。發病率較高而死亡率低。解剖病變與豬傳染性胃腸炎相似,但較輕。如果與其他細菌或病毒性混合感染,則病情嚴重,死亡率高。
 
 
  綜合防治措施
 
  1 豬病防治原則
 
  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嚴禁從不明疫情的地區或疫區引進種畜 種苗,防止傳染源傳入。對分娩舍 保育舍實行“全進全出 徹底消毒”的原則。豬舍要做到保溫 通風,冬暖夏涼,保持清潔 干燥。平時對豬群加強飼養管理,保證飼料質量,消除發病誘因。
 
  臨產母豬在進入產欄前的一周,用溫水清洗全身并進行徹底消毒。接產時,每個乳頭擠掉少許乳汁,以沖洗乳頭孔內的細菌和污物,并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拭乳房和乳頭,然后盡快讓仔豬吸吮到初乳,使仔豬迅速獲得初乳抗體,以增強抵抗力。在對仔豬進行斷臍 剪牙 斷尾和剪耳時,要嚴格消毒,以防止感染。同時要對仔豬提早補料和在必要時給仔豬注射足量的抗貧血藥,加強仔豬斷奶前后的飼養管理,不要突然改變飼料和飼養方法,飼料量應逐漸增加。
 
  2 免疫接種
 
  這是預防和治療傳染病的主要手段。各場應根據實際情況制定科學的免疫程序。
 
  (1)仔豬紅痢:給懷孕母豬注射仔豬紅痢菌苗。對仔豬出生后及時注射抗豬紅痢血清,每千克體重肌肉注射3毫升,可獲得充分的保護。
 
  (2)仔豬黃痢 仔豬白痢:用于給懷孕母豬注射的大腸桿菌苗有:大腸桿菌K88 K99雙價基因工程苗 大腸桿菌K88 K99 987P三價滅活菌苗以及后者加上F41等四價滅活苗。此外,自家滅活苗有時效果更佳。菌苗使用方法是,在母豬產前30—35天期間和15—20天期間各肌肉注射一次,每次5毫升。目前生產上應用的仔豬黃痢4P油劑苗,給臨產前20—40天的懷孕母豬肌肉注射,每頭豬2毫升。
 
  (3)仔豬副傷寒:目前使用的主要有多價副傷寒滅活菌苗和仔豬副傷寒弱毒凍干菌苗,后者以氫氧化鋁作佐劑,其免疫效果優于前者。
 
  (4)豬痢疾:目前尚未有預防這兩種疾病的有效疫苗 菌苗。在生產上對這種疾病主要是用藥物控制它的發生和流行。
 
  (5)豬傳染性胃腸炎及豬流行性腹瀉:目前在生產上應用的有這兩種病的二聯滅活疫苗以及豬傳染性胃腸炎弱毒疫苗。
 
  (6)豬輪狀病毒病:可應用豬輪狀病毒油佐劑滅活苗或豬輪狀病毒弱毒雙價苗對母豬或仔豬進行免疫接種。
 
  3 藥物防治
 
  治療仔豬胃腸道傳染病以抗菌 補液 收斂和母仔兼治的原則。
 
  (1)母豬在產前可喂服適量的輕瀉劑,如硫酸鎂等,以防止便秘。哺乳母豬的飼料可適當添加磺胺類藥物 利高霉素 土霉素及泰農等藥物。
 
  (2)在窩內發生一頭病豬后,立即對全窩仔豬作預防性藥物治療,這樣可減少損失。治療以下痢為主要癥狀的疾病,可供選用的藥物有氯霉素 卡那霉素 土霉素 四環素 慶大霉素 黃連素 痢特靈及痢菌凈(主要用于豬痢疾) 恩諾沙星及磺胺類藥物等,以上藥物按體重規定劑量,最好口服,每天2—3次,連用4—5天。當病豬脫水嚴重時,可用2%葡萄糖補液鹽口服或腹腔注射,在用藥或補液的同時,給仔豬補充微量元素可起到提高療效的作用。對于日齡較大的豬,可在飼料中添加抗菌藥物來防治由細菌引起的腸道疾病。如增生性腸炎,可供選取擇的藥物有:①泰樂菌素:每噸飼料添加100克,連用3周。②泰農:每噸飼料添加100克,連用2周;③泰妙菌素:每噸飼料添加50克,連用3周。以上幾種藥物作為添加劑的形式防治該病,效果良好。此外,目前用于治療該病的抗菌素還有,紅霉素 四環素 威里霉素和硫粘菌素等。各豬場可根據本場豬群發病情況,取用間歇性給藥的方法。
 
  (3)對癥療法:可以使病豬減輕癥狀,促進生理機能的恢復。在發病初期對病豬進行抗菌消炎及補液等治療方法;中期采用次硝酸鉍 鞣酸蛋白或藥用炭粉等,以起收斂作用;恢復期,給予人工鹽及小蘇打 健胃散等;而仔豬可用多酶片 酵母片 胃蛋白酶及乳酶生等健胃劑。
 
  4 活菌制劑預防:活菌制劑是近年來防治動物腸道疫病的一種新方法。由于抗菌藥物在使用過程中,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破壞了機體原有的正常菌群,從而導致機體微生態平衡失調,增加機體對外源感染的敏感性,促使耐藥菌株的產生。目前生產中應用的產品有“調痢生” “乳康生”和“止痢靈”等,這些活菌制劑在仔豬吃奶前投服,對防治大腸桿菌性腹瀉等均有較好的效果,但不能與抗菌藥物同時使用。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