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玉屏縣農戶自發引種太子參133公頃,2013年種植面積達到1333公頃,主要分布在朱家場鎮、田坪鎮的部分村,由于前期連續高溫多雨,加上管理粗放,導致發病較重。隨著太子參栽培面積不斷擴大,病蟲為害已成為制約其產量和品質提高的瓶頸(夏忠敏等,2004)。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我們對全縣1333 公頃太子參病蟲害發生情況進行調查,且在綠色防控示范區進行了試驗、示范,最終將病蟲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畝增產太子參45千克,達到了增產增收的目的。
一、主要病蟲害發生種類與發生規律
1. 病蟲害種類與為害情況 自2012年開始,太子參病蟲害就被我縣列入農作物病蟲害預測預報范圍,2013年明確專人對其病蟲害進行預測預報,經田間調查,有太子參病毒病(花葉病)、太子參根腐病、太子參葉斑病、蚜蟲和小地老虎等病蟲害。這些病蟲害的發生程度與海拔高低、參農的文化素質高低有關系,但普遍存在逐年加重發生的問題。2013年3月14日田間調查顯示:太子參病毒病、根腐病普遍發生,發病嚴重田塊病毒病株發病率、根腐病株發病率亞魚鄉(海拔620米)達45%、31.4%,朱家場鎮(海拔482米)達60%、46.8%;太子參葉斑病局部零星發生,小地老虎是苗期的主要害蟲。
2. 主要病蟲害發生規律 ①根腐病。于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始發病,5月中下旬后發病較重。根腐病的發生為害與地下害蟲、根螨為害有關,在土壤濕度大、雨水過多、排水不良等條件下發生嚴重,病株率達26%~92%,嚴重時造成絕收。②病毒病(煙草花葉病毒TMV)。在3月下旬至4月初開始出現病斑,4月中旬達到發病高峰,一般病株率8.27%~34.16%,最高病株率達64.20%。③葉斑病。在4月中下旬開始發病,5月中旬達到發病高峰,一般病株率達21%~46%,產量損失為11%~27%,以連作田塊發生重。④猝倒病。在3月中下旬至4月上旬發病,出苗階段發生重,種子繁殖田(復廂田)發病重。⑤紫紋羽病。6月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發病,生長后期至留種期發病重,前作為甘薯的地塊易發病,在偏酸性砂壤土上及土壤排水不良地塊易發病。⑥白絹病。6月中下旬至7月上旬開始發病,生長后期至留種期發病重,但發生面積小。⑦小地老虎。主要是1代幼蟲為害太子參,4~5月為害幼苗,咬斷幼苗根莖,造成缺窩斷行。⑧蚜蟲。在太子參出苗后,越冬蚜蟲遷入為害,發生時期在4月上旬至6月下旬。⑨蠐螬。以幼蟲在地下啃食太子參塊根,咬斷幼苗根莖,致使全株死亡,嚴重時造成缺苗斷行。該蟲1年發生1代, 4月中旬至5月下旬越冬幼蟲為害,7月上旬至8月下旬成蟲產卵后,新一代幼蟲開始為害太子參。
二、病蟲害加重發生的原因
1. 引進品種單一,抗病性減弱 玉屏縣種植的太子參種子大部分從臨近的黔東南州引進,由于黔東南州是太子參主產區,多年連片的生產造成太子參生物群落單一化,有利于為害太子參的病原物繁衍和擴大,同時也有利于病原物致病性的變異,導致種子抗病性減弱,加重為害。
2. 管理粗放,有利于病害發生 由于太子參喜肥怕水,不合理施肥尤其是偏施氮肥易造成土壤酸化,導致植株長勢差,抗病能力減弱;大部分參農在栽種太子參時忽視排水溝的暢通,導致田間積水,引發病害的大發生。
3. 重治輕防,有利于病蟲害擴散蔓延 生產中,太子參種植戶重治輕防,加上對病蟲害的發生、為害規律不了解,只有病蟲害大面積發生時才開始用藥,錯過最佳防治時機,(www.nczfj.com)導致病蟲害擴散蔓延。
三、病蟲害防治技術
1. 科學、規范引種 太子參易感花葉病毒病,發病后對產量影響非常大,栽培必須選用當地植保部門檢疫合格的種子,最好選用文登市培育的高抗花葉病毒的抗毒一號太子參新品種。
2. 選用無病的塊根留種栽植 自己留種的種植戶,應選擇頂芽健壯、完整無損、參體肥大、無病蟲害的塊根做種栽,在整平耙細的廂面上按行距15~20厘米縱向或橫向開播種溝,溝深5厘米,株距3~5厘米,撒播種栽,畝用種量50千克左右,耙平后參頭距地面以2.5厘米為宜,蓋5厘米厚稻草以利保墑、防板結。
3. 科學肥水管理,提高植株自身抗病能力 太子參喜大肥,應選富含腐殖質、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塊,一次施足底肥。每畝施腐熟的雞、羊糞或豬糞1000~150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均勻撒到地面上,再用旋耕機深耕25厘米耙勻。并隨深翻撒施磷酸二銨25千克、硫酸鉀復合肥50千克,整平、耙細,做成1.2米寬、10~15厘米高的廂面,四周挖30~40厘米深排水溝,做到溝溝相通。
4. 實行輪作種植 因土壤帶菌,連作田發病早、病情重,最好將太子參與其他科作物進行3~5年輪作(楊華等,2010)。
5. 藥劑防治 ①葉斑病。在發現發病中心后,如又遇高溫高濕的天氣情況,可用60%唑醚·代森聯水分散粒劑80克/畝(平均葉防治效果92.26%),45%咪鮮胺水劑800倍液(平均葉防治效果86.58%)等連續噴2~3次(間隔7~10天1次),不同農藥做到交替輪換使用,以延緩病菌的抗藥性。②病毒病。發病期從2月下旬持續到5月中旬,發病初期用0.5%氨基寡糖素600倍液加7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4.5克/畝噴霧2~3次,間隔7天1次,效果最佳;在防治用藥的同時增加微肥,可增強植株活力,抑制病毒為害。③根腐病。發生于高溫多雨季節,發病初期用3%甲霜·惡霉靈8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吡唑醚菌酯600倍液噴霧,隔7~10天1次,連噴3次。④小地老虎。4~5月用 5.7%氟氯氰菊酯乳油1000倍液噴霧,或用90%敵百蟲晶體1500倍液澆穴毒殺(龍光泉等,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