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2歲的李志民,家住河南省洛陽市澗西區。他在當地可是響當當的人物,方圓百里種植天麻的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送雅號“神草王”。
李志民踏上種植天麻之路緣于一次偶然的機會。那是1998年春節,他的一個家住偏遠山區的遠房親戚到他家做客,告訴他,現在山里人靠挖野生天麻賣,生活日漸富裕起來了。然而,隨著挖天麻的人越來越多,不但野生天麻少了,植被也被破壞了。可是每年一到天麻采收季節,亳州藥市、安國藥市、禹州藥市的藥商還是長駐山里收購。野生天麻越來越少,很難滿足市場需求,價格一路飆升。說者無意,聽者有心,李志民認為這是一個不容錯過的商機,而且潛力無窮。他決定試一試。于是他在自家院子里試種了兩箱天麻,幾個月過后,稀稀拉拉、歪三扭四的幾個天麻呈現在他的眼前……他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天麻致富的雄心也被點燃了。
苦心鉆研——探得“麻”奧秘
李志民決定走出去——考察、請教、學習。他不顧妻子反對,向單位請了假,拿著在醫藥公司工作的同學給他搜集的信息,幾乎跑遍了野生天麻產區和有人工種植天麻的地方。他發現天麻種植戶都不具備規模而且產量低。每平方米的鮮品天麻產量一般都在2~3公斤之間徘徊,加工成干品后每平方米的產量只有1公斤左右,有些甚至還達不到1公斤。產量為什么上不去?成品麻含水率高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他對每個種植戶提出的問題逐一做了詳細記錄,雖說他暫時還沒有答案,但他對天麻種植有了一個初步的認識。帶著眾多的疑惑,他結束了近兩個月的考察回到了洛陽老家。
他到書店買來相關書籍和光碟,著魔似的反復學習觀看,并四處拜師學藝,逐步掌握了制菌技術的關鍵點和系統流程,了解到了影響天麻個頭小的原因。他還發現天麻對培養土的透氣性也有要求,如果土質密度小,也能導致天麻個頭小。學習中,李志民知道了天麻為典型的異養類型的高等植物,生長和發育必須以蜜環菌為“食料”,若無蜜環菌供給“營養”,天麻球莖就會因饑餓而萎縮,在2~3年內消亡。因此,人工栽培天麻,前提條件是先培育好蜜環菌菌種和菌材。經過半年的系統學習,李志民對天麻從有性繁殖到無性繁殖已經有了一個系統的了解[http://www.nczfj.com],帶著所學的知識和滿腔的熱情,他決定回鄉大干一場。功夫不負有心人,1999年8月,李志民終于成功種出了第一批天麻,每平方米產量超過了他所訪問過的所有天麻種植戶,達到了3.5公斤。這時的李志民鐵了心要把天麻事業做起來。
2000年7月,李志民賣房又賣車,租了3.33公頃荒山,冒著巨大的壓力,不斷地實驗,總結經驗,終于獲得了大豐收。
惠及鄉鄰 神草王駛向致富快車道
之后,李志民的天麻種植技術日臻成熟,產量節節攀高,鮮品麻產量每平方米已達到11公斤,而同時,他的科研成果也取得突飛猛進的發展——不僅解決了天麻種子多代退化問題、蜜環菌純度問題和透氣性與天麻產量問題,而且從2005年到2010年,隨著天麻種植技術的成熟,李志民的種植面積也由最初的幾十平方米擴大到了3萬多平方米,李志民成了公認的“天麻大王”。2006年李志民榮獲三門峽市新長征突擊手,2007年榮獲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洛陽神草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度獲“河南省優秀科技創新型單位”榮譽稱號。
2011年,“天麻大王”李志民從深山重歸平原,不同的是,他帶回了他十余年風風雨雨取得的成果——“神草王”天麻新品種和天麻多種栽培法,在洛陽高新技術開發區征地6萬多平方米,組建“洛陽神草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始了把“神草王天麻”豐產、增產技術和天麻種植模式推向全國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