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中草藥種植系列提示五:《適時采收、產地加工》

   日期:2016-04-14     來源:聚農網    作者:jn720.com    瀏覽:227    
  “三月因陳四月篙,五月采收當柴燒 ”,“當季是藥,越季為草”等等農諺是藥農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出的寶貴經驗。中藥材種類繁多,產地寬廣,每一品種如何能夠適時采收,獲得優質高產,是中藥材種植生產中的關鍵問題之一。當年收獲的中藥材品種,應根據品種特性適時收獲,如紅花(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應在花初開放的第3天,花色由黃轉紅時,及時采摘;金銀花(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要在花蕾的上部由青變白時,分批采摘;白芷(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應在莖葉還繁茂時,“處暑”前后采收,不可過早或晚收;丹參(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應經受3-4個月的溫差刺激,完成養分積累后,上部莖葉枯萎的秋后或早春根莖萌發前采收,產量高,質量好;人工種植的半夏,適時刨收,加工易脫皮、干的快、商品色白粉性足、折干率高,刨收過早,粉性不足,影響質量,刨收過晚不僅難脫皮、曬干慢,而且塊莖內淀粉已分解,加工的商品粉性差、色不白,易產生“僵子”(角質化)質量差,產量更低,倒苗后再刨收,費工三倍還多,;根據山東菏澤市潤康中藥材研究所多年人工栽培半夏研究結果表明,半夏的最佳刨收期應在秋天溫度降低于13度以下,葉子開始變黃綠時刨收為宜;黃淮地區氣溫13度正為“寒露”至“霜降”;長江流域要根據氣溫差別適當向后推遲;東北各地氣溫偏低,要適當提前刨收。多年生的中藥材,應根據生長周期特性和實際長勢,合理確定刨收年限,如白芍(供|求|鋪|資|價|科|手機訂閱),用種子直播的,一般需五年收獲;栽培的白芍苗,需四年收獲;用芽頭繁殖的,三年必須刨收,如推遲采收年限,會加重根莖的木質化或腐爛變質,降低質量,甚至不能藥用。在這里,筆者引用了流傳于藥農民間的一首中藥材采收歌謠,供大家借鑒參考:“含苞待放采花朵,樹皮多在春夏剝,秋末初春挖根莖,全草藥材夏季割,色青采葉最為好,成熟前后摘碩果”。

    在產地采收后的中草藥鮮品,本身含水量較多,很容易霉爛變質,所以,一般要通過分級、清洗、刮皮、切片、燙水、蒸煮、熏制、干操等不同的操作環節,進行產地的初步加工,從而達到可以儲存、運輸和投放市場的中藥材產品。不同類別、不同形狀、不同用途的中草藥品種,產地初加工的方法不同,例如花類品種中的紅花、金銀花等,應隨采收隨干操,不可堆積放置,在干操的過程中,不能直接在陽光下暴曬,需在通風的環境下陰干或風干,以防“跑油”;白芷采收后,需先用清水沖洗干凈,然后必須熏硫,再通過陽光下暴曬或大火烘干,讓其迅速干操;丹參在刨收后,不要移動,并防止雨淋或水洗,在原地使根條軟化后,再用手把軟化的根條捏成束,曬至八成干,堆積發汗6-7天,再繼續曬至全干,既為中藥材丹參商品;中藥材地黃根據加工方法分鮮地黃、生地和熟地,采收后除去莖葉、去除須根、用砂儲存起來做藥用的稱鮮地黃;沒有經砂儲存,將鮮地黃直接曬干或烘干,內部干操變黑,外部硬實,身干而柔軟的,既是中藥材生地;將生地浸人黃酒中24小時,用微火燉干黃酒,然后將地黃曬干的,稱中藥材熟地。中藥材產地的初步加工,是人工種植中草藥形成中藥材的最后一道重要環節,應引起藥農的高度重視,應把現代的高新技術融入到傳統的加工方法中去,以達到提高藥效和有效成分含量,便于包裝、儲存和運輸的目的。

 
打賞
 
更多>同類技術

推薦圖文
推薦技術
點擊排行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