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龐大的毒素儲備中,有六大類毒素是霉菌集團的殺手锏,分別是: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單端孢霉烯族毒素(包括嘔吐毒素DON和T2毒素,HT2)、煙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麥角生物堿。 霉菌還是跨國集團,現在行業公認的數字是每年全球超過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遭受霉菌毒素的污染,對畜禽養殖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數十億美元。在中國,專家的研究調查數據是高達60%-70%的飼料和原料霉菌毒素超標,毒素檢出率達100%,可以說有糧食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存在。在這方面,中國人不必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據國外媒 |
在與霉菌家族的對抗中,人類殫精竭慮用了很多辦法。棘手的是,霉菌家族都有不惜兩敗俱傷的勇氣,人類也在承受著戰爭的代價——那就是"殺敵一萬自損八千". 養豬行業的興起伴隨著各種困擾的誕生,霉菌毒素就是不可忽視的一道坎。這群古老的生物畢生圍繞著玉米、谷物等糧食或飼料原料轉,在種植、運輸、加工、食用等一系列過程中都會有它們的身影,在這些糧食端到人或動物面前之前,就已被他們毫不客氣地事先品嘗。 不過,人們對霉菌咬牙切齒、夜不能寐并不是因為不講究"賓主之道",而是因為霉菌的代謝物——霉菌毒素對于農業和畜牧生產而言是嚴重的污染,被人或動物機體攝入時對免疫系統的破壞作用驚人,以至于產生免疫抑制、影響生長和繁殖等后果。 近期發生食用油、花生給霉菌污染的現象,連大名鼎鼎的蒙牛牛奶也被黃曲霉素擺了一道,霉菌家族一時間成了食品安全的一大元兇。人與霉菌的斗爭隨著問題的嚴重程度加劇而浮出水面。根據"戰略上藐視敵人,戰術上重視敵人"的原則,有必要對霉菌危害畜牧業的戰術作詳細剖析。 協同作戰,組團圍攻由于黃曲霉素比較活躍,很多人誤以為霉菌問題就是黃曲霉素,其實這只是霉菌家族儲備的眾多"生化武器"的一員。其實霉菌家族是一個龐大的群體,有200個以上的成員產生超過300種毒素。 在這個龐大的毒素儲備中,有六大類毒素是霉菌集團的殺手锏,分別是:黃曲霉毒素、玉米赤霉烯酮、單端孢霉烯族毒素(包括嘔吐毒素DON和T2毒素,HT2)、煙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A和麥角生物堿。 霉菌還是跨國集團,現在行業公認的數字是每年全球超過25%的谷物不同程度地遭受霉菌毒素的污染,對畜禽養殖業造成的經濟損失數十億美元。在中國,專家的研究調查數據是高達60%-70%的飼料和原料霉菌毒素超標,毒素檢出率達100%,可以說有糧食的地方就有我們的存在。在這方面,中國人不必以為"外國的月亮比較圓",據國外媒體報道,國外飼料霉菌毒素污染也十分普遍和嚴重,僅煙曲霉菌毒素每年造成的損失就可能高達11億美元。 人類喜歡談"團結協作",對于霉菌而言,這是不言而喻的工作方式,這也就是為什么在飼料污染中,人們常常發現是多種霉菌毒素混合污染的結果了。當然,這是建立在霉菌族群各異的技能基礎上,比如黃曲霉毒素、褚曲霉毒素和伏馬霉素的致癌性、褚曲霉毒素的致畸胎性、黃曲霉毒素和柄曲霉毒素的致突變性、玉米赤霉烯酮的致雌激素異常作用、單端孢霉烯的致出血作用以及黃曲霉毒素和褚曲霉毒素的免疫毒性、黃曲霉毒素的肝毒性、褚曲霉毒素的腎毒性、單端孢霉烯的皮膚毒性及麥角堿的神經毒性等,另外還有些具有細胞毒性。 在這些毒素的協同作用下,霉菌家族的勢力范圍大大擴展,幾乎能攻擊動物的所有器官,包括肝臟、腎臟、口腔、胃腸道、脾臟、大腦和神經系統。 尋找薄弱環節突圍霉菌家族屬于真菌類,是比人類要古老得多的族類,因此,在與人類的抗爭中,它們的"生存智慧"一點也不示弱,尤其擅長的,是發現和突破人類的弱點,利用人們做事的粗心、不負責,獲得新的生機。 首先,霉菌擁有強大的生命力,對這個世界的物質要求并不高,這就奠定了它們的戰斗力基礎。比如食物方面,任何碳水化合物都可以作為霉菌的糧食,尤其喜歡玉米和谷物;它們的生長和孢子的繁殖需要有氧環境,不過空氣含氧量1%以上就可以滿足;水分的話,飼料原料中含有一定的水分,足以滋養霉菌族群,當空氣濕度達到75%時,霉菌就可以直接從空氣中獲得水分;溫度也不是太講究,可以在很大的溫度區間生存繁衍,最舒適的溫度是25-35℃。 于是,只要掃一眼人類對飼料的生產、收割、運輸和使用環節,霉菌就可以發現并利用好多破綻。比如原則上糧食谷物的含水量在14%以下,周邊環境相對濕度在75%以下就可以讓霉菌"意興闌珊",所以對谷物飼料的控制關鍵在于收割后迅速干燥,短時間內將谷物含水量降到13%以下,大豆、玉米和花生分別降到12%、12.5%、8%就會成為霉菌的"災區".但現實是,農戶的防霉意識并不是太重,因為做到這一點要花很大的力氣和成本,而且在斤兩上面計算的話反而是虧本生意,久而久之,商家也只好接受這個現實。因此,第一道坎就為霉菌留下了生存空間。 下一步是運輸,因為糧食主產區與使用區相隔往往以千里計,所以這個環節對于霉菌也是重大的利好。在運輸途中,陽光和雨水可以透過遮掩得不甚嚴實的車廂與霉菌親密接觸。因為社會分工的緣故,負責運輸的人并非原料的所有者,原料運輸中的嚴實程度與司機的責任心程度成正比。 此外,飼料加工后如果散熱不充分,裝袋后會因溫差導致水分凝結,引起霉變,尤其是生產顆粒飼料時,如果蒸汽質量沒調整好,冷卻時間和空氣量不當,都可能轉眼成為霉菌家族的樂園,這種情況也往往常見。加工后需要貯存,現在人們已經達成共識是倉庫要通風、陰涼干燥,相對濕度低于70-75%,防止蟲害和老鼠,甚至可以充入二氧化碳和氮氣等惰性氣體進行保存。所幸不少飼料廠還未具備這么精密的管理,或者一線員工未必執行到位,因此霉菌屢屢絕處逢生。 除了上述常規的漏洞以外,還有商家逐利的因素對霉菌大放空門。因為競爭激烈,成本控制的需要,飼料廠一般不會采購很好的玉米,原料被霉菌感染很常見;而且在價格波動的時候可能大批擠壓原料,霉菌家族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養精蓄銳,然后迅速蔓延的機會。 短兵相接,絕處逢生在與霉菌家族的對抗中,人類發明了很多辦法。最原始的是"剔除法",就是用手工、機械或電子把霉壞、破損、蟲蛀的顆粒除去,或者用風選法把小而輕的顆粒吹去,但在霉菌家族勢力漸大,同時規模化生產對效率的要求提高的壓力下,這種方法的效果有限。也有的人妥協,把受污染的飼料按一個飼料衛生標準規定的允許量與未被污染的飼料混合使用,這一權宜之計只能緩得一時。 生產實踐最能給人啟發,人類又逐漸找到一些物理、化學、微生物方法擠占霉菌生存空間,比如物理的水洗脫毒、日光晾曬法或直接使用高壓汞燈紫外線大劑量照射發霉飼料;化學脫毒主要是采用氨、氫氧化鈉、碳酸氫鈉、氫氧化鈣等進行脫毒處理的方法;而微生物脫毒是選用一些微生物,分解破壞霉菌毒素或轉化為低毒物質(也有可能存在很多毒素經過微生物降解后仍有毒性甚至毒性更大的現象)。不過上述手法降解程度有限,處理后往往仍具有致畸含量,而且不可避免地會對飼料產生破壞,降低飼料營養品質和適口性。 由于解決問題抑或創造商機的需要,畜牧業人還開發了一系列吸附劑和添加劑以脫毒,給霉菌設下新的危機。比如吸附劑主要使用活性炭、白陶土、膨潤土、沸石、硅藻土等穩定、有很強吸附作用的礦物質,添加進飼料產品中可以吸附飼料中的霉菌毒素。此外,添加蛋氨酸、硒、酵母培養物、單加氧酶誘導劑等,對霉菌也具有一定的殺傷作用。 現實是殘酷的,雖然人類最大限度利用了物物相克的原理,但是在未來很長時間內,人類要開發出令300種毒素都無孔可入的產品很難,因此總有一些防線會被霉菌撕開,造成危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