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科甘草屬中的一個種,學名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多年生草本植物。別名國老。以根狀莖和根入藥,為常用中藥。主產中國、前蘇聯、地中海沿岸和中亞細亞的一些國家。中國主產東北、西北地區及內蒙古自治區。產品大量出口。主要依靠野生資源。同屬植物有光果甘草G.glabraL.及脹果甘草G.inflataBatal.,同供藥用,產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甘肅省。
甘草株高30-80cm。根狀莖圓柱形,主根甚長,外皮紅棕色至暗色,中間黃色。奇數羽狀復葉。總狀花序,蝶形花淡紫堇色。果實為莢果,被刺狀腺毛。光果甘草、脹果甘草莢果光滑或近光滑。
野生在冷涼干燥的氣候和干旱的鈣質土上,適宜種植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土或砂質壤土中。用種子和根狀莖兩種繁殖方法。后者生長較快,為普遍采用的方法。
①根狀莖繁殖。在春、秋兩季采收時,選擇不入藥的細小根狀莖,切成5-10cm的小段,每段具芽2-3個,按株距20cm栽植于溝中,再覆土、鎮壓、澆水。種子發芽后,幼苗生長過密應間苗。每年須除草、松土、培土2-3次,追肥1-2次。
②種子繁殖。于秋季深翻土地約50cm左右,施入廄肥或堆肥,作成1m寬的高畦,每畦挖溝3條,播種的溝深約2cm,移植的溝深約5cm,播前將種皮磨破,或用溫水浸泡后濕沙貯藏1月至2月,或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后放到溫暖處,用濕布覆蓋,每天用清水淋兩次,裂口露芽時進行播種。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2cm開深約6cm的穴,每穴播種子3-6粒。病蟲害有褐斑病CercosporaastragaliWoronichin、白粉病Erysiphepolygoni、銹病Uromycesglycyrrhizae;蚜蟲、紅蜘蛛和地老虎。
甘草含某草素(Glycyrrhizin),系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鉀鹽和鈣鹽,是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得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betinicacid)。此外,還含多種黃酮化合物。味甘,性平。有補脾益氣,止咳祛痰,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能。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咳嗽,癰疽瘡毒,解藥毒。甘草制劑還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抗炎,抗過敏,鎮咳等。除藥用外,在食品工業及輕工業方面應用也很廣。
甘草株高30-80cm。根狀莖圓柱形,主根甚長,外皮紅棕色至暗色,中間黃色。奇數羽狀復葉。總狀花序,蝶形花淡紫堇色。果實為莢果,被刺狀腺毛。光果甘草、脹果甘草莢果光滑或近光滑。
野生在冷涼干燥的氣候和干旱的鈣質土上,適宜種植于土層深厚、排水良好疏松的沙土或砂質壤土中。用種子和根狀莖兩種繁殖方法。后者生長較快,為普遍采用的方法。
①根狀莖繁殖。在春、秋兩季采收時,選擇不入藥的細小根狀莖,切成5-10cm的小段,每段具芽2-3個,按株距20cm栽植于溝中,再覆土、鎮壓、澆水。種子發芽后,幼苗生長過密應間苗。每年須除草、松土、培土2-3次,追肥1-2次。
②種子繁殖。于秋季深翻土地約50cm左右,施入廄肥或堆肥,作成1m寬的高畦,每畦挖溝3條,播種的溝深約2cm,移植的溝深約5cm,播前將種皮磨破,或用溫水浸泡后濕沙貯藏1月至2月,或用60℃溫水浸泡4-6小時,撈出后放到溫暖處,用濕布覆蓋,每天用清水淋兩次,裂口露芽時進行播種。種子均勻播入溝內,覆土2cm開深約6cm的穴,每穴播種子3-6粒。病蟲害有褐斑病CercosporaastragaliWoronichin、白粉病Erysiphepolygoni、銹病Uromycesglycyrrhizae;蚜蟲、紅蜘蛛和地老虎。
甘草含某草素(Glycyrrhizin),系甘草酸(Glycyrrhizicacid)的鉀鹽和鈣鹽,是甘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得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betinicacid)。此外,還含多種黃酮化合物。味甘,性平。有補脾益氣,止咳祛痰,清熱解毒,調和諸藥的功能。用于脾胃虛弱,中氣不足,咳嗽,癰疽瘡毒,解藥毒。甘草制劑還用于治療消化性潰瘍,抗炎,抗過敏,鎮咳等。除藥用外,在食品工業及輕工業方面應用也很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