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日起,浙江省海域正式進入為期三個月的伏季休漁期。隨著東海伏季休漁期的來臨,市面上海鮮的價格也會水漲船高,而市民吃海鮮只能選擇冷凍水產品,這樣的情況將一直持續到9月份。那么,休漁期間市民還能吃到哪些水產品?在購買冷凍水產品時,又該如何區分好壞?
休漁第一天
海產品價格就開漲
在松木場農貿市場,記者看到多寶魚等魚類海鮮都被攤主放在浸滿水的白色泡沫盒里。“我們這賣的海產品都很新鮮的。像這些魚一般碼頭剛打出來就送到我們這來,放在這還不到兩天。絕對新鮮。”
王家弄農貿市場的海鮮攤主王女士對記者說,因為今天是休漁期的第一天,活鮮還有,但過幾天就不一定有了。“知道休漁期要來了,之前多進了些新鮮貨,估計也就夠賣個三四天。正好就可以賣冰凍貨。”
既然鮮貨存量已不多,那現在的海鮮產品價格有沒有較大的變化呢?記者在走訪了松木場農貿市場、萬壽亭農貿市場和屏風街農貿市場,海鮮攤主們均表示,現在的海鮮價格還沒有較大的漲幅,基本上每種海產品只漲了一兩塊錢。“今年休漁期也剛到,像我們賣的對蝦的價格和之前比就沒漲多少。前幾天是36元一斤,今天賣38元一斤。”
在采訪時,記者看到市民王阿姨一次性買了5斤墨魚。王阿姨告訴記者,她家就在松木場農貿市場附近,昨天是特意多買點海鮮的。“孫子挺喜歡吃的,趁著現在還有新鮮的,趕緊多買點凍起來。過幾天要是再買肯定沒現在的新鮮。”
屏風街農貿市場的海鮮攤主孫先生表示,這幾天來,他這里賣的野生黃魚和螃蟹生意特別好。“早知道之前也多存點了,不過這些貨之前打撈得就少。像最普通的那種小黃魚都得65塊一斤,休漁期一來,就算是有貨,賣得也得比其他的海產品貴得多。”
近期供應量少
價格會相應增長
在休漁期間,消費者是否還能吃到新鮮水產品?省海洋與漁業局執法總隊漁政科長陳華定告訴記者,自6月1日進入休漁期,我省市場上水產品供應將會受到一定影響,只能依靠遠洋捕撈產品、養殖種類和冷凍水產品供給市場,但量少價格也會相應增長。
然而,從7月1日開始,少量燈光圍覆網船只陸續開始捕撈作業,一些上層魚類、馬面魚,少量帶魚、魷魚會重新上市。但鯧魚、蝦蟹等本地水產品供應仍緊張。從8月1日起,拖網船只開始出海捕撈作業,屆時水產品產量會有所提升,少量蝦類、梭子蟹、玉禿魚和海鰻將陸續上市。到了9月16日,所有作業開捕,市場上水產品供應量恢復正常,也可能出現量多價格便宜的現象。另外,海釣類作業常年不休漁,因此在休漁期間還是有少量帶魚、海鰻類等新鮮水產品供應市場,“但是釣類作業的產量很少,這些只能應急,價格也會偏貴。”
在休漁期,市場上也會供應相應的冰凍海鮮。浙江省海洋水產研究所郭遠明說,消費者在挑選冰凍的海鮮品時,只要留個心還是能夠判斷出新鮮程度的。比如說,新鮮魚類凍品一般表皮顏色鮮亮,魚鱗飽滿,少有殘缺,“魚鰓部分顏色鮮紅,沒有異味,魚肉摸起來也很有彈性。”不新鮮的魚類凍品,一般體表顏色暗淡,魚鰓顏色呈褐色或接近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