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天氣的逐漸轉暖,眼下本應該是漁船揚帆出海作業的時候。但據最新調查發現,目前威海仍有不少漁船仍在碼頭“趴窩”。
春節過后,制約多數漁船難以出海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海上資源緊缺,出海入不敷出,大部分近海捕撈漁船只得選擇“趴港”。針對近海捕撈業的形式越來越嚴峻,對于以海為生的漁民來說,今年農業部出臺延長休漁期的政策,市場各方反映不一。休漁期的延長,大大縮短了漁民們出海捕撈的時間;與此同時,隨著漁民油價補貼政策的調整,也讓打漁行業陷入了窘境。但是,有些船主光領燃油補貼而不出海捕撈的現象,在不少地方仍然是屢見不鮮。
休漁期延長,對水產市場的海產品貨源供應影響肯定會有,但不會很大。因為休漁期期間,進口水產、凍品、養殖水產品都會及時供應市場,從而彌補了新鮮水產品供應不足的問題。至于價格,從整體看會略有上漲,因為海產品的價格每年都略有上漲,不過漲幅不會大。而針對一些海捕海產品,休漁期期間雖然都是凍品,不過因為貨源較少,特別是高檔水產品比如個頭較大的鯧魚、帶魚等的價格會有所上漲。但從整體來看,價格變化不會太大。
隨著近日一批漁船的陸續返航,目前威海水產品批發市場新鮮的魚類貨源有所增加,其中:市場新鮮的偏口魚每公斤價格一般在40-48元,新鮮大牙鲆魚價格在70元左右,新鮮小黃花魚每公斤價格在26-30元,新鮮大口魚每公斤在20元左右,同比價格上漲25%;新鮮本地老板魚每公斤價格一般在40-46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