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不同以往,玉米市場價格波動較大,早前一些時段大漲大跌的行情和倍受限制的運輸等因素也使得采購操作變得困難,糧質和周期都十分不好把握,且據經驗來看,年后各家飼料廠開機較低,用量巨減,很大程度上抑制市場價格,故廠家需要準確把握時機,降低采購風險。
【價格頻繁波動 運輸成為主要難題】
進入第四季度以來,國內各地新季玉米都已經上市,今年受到大面積降雨影響,華北產區玉米晾曬、儲備不易造成質量有所下降,東北產區低廉的玉米價格使其成為國內用糧企業的“心頭好”,但其實較低的玉米價格并沒有讓企業覺得獲益,其最主要的原因就出在運輸方面,尤其是在近期,不少飼料廠家反映因為高額的運輸成本、車輛稀缺和不穩定的運輸周期等問題已經給部分廠家生產帶來了影響,使得飼料廠家不得不將庫存量提升至了20天以上,這一方面大大降低了企業資金的流動性,另一方面,高庫存也意味著廠家必須承擔玉米降價所帶來的風險,而最主要就是低廉的玉米價格再加上高額的運輸成本,使得實際采購價格卻并沒有使生產成本有明顯的降低,反而玉米的流通性明顯降低,廠家除采購周邊區域玉米之外,跨省運輸十分艱難,尤其是四川、江西、湖南和湖北等省份,當地一些廠家在10月份甚至有段時間出現了無料停產的現象,就是因為附近省份玉米受降雨影響質量下降,東北產區的玉米則由于車難找、運費高、運距長的難題使得玉米采購十分艱難,庫存無以為繼,且直至現在,這種狀況也未能出現十分明顯的好轉。
【玉米呈現緩跌趨勢】
若說玉米價格未來下跌,基本上是目前絕大多數行業人的觀點,但在經歷了幾番大漲大跌之后,不僅僅采購方身心俱疲,貿易商和農戶也是備受折磨,惜售情緒就強烈的現象,從而也可以解釋為什么當前在天氣轉好、玉米供應充裕的情況下,市場價格難以下跌的主要原因,但就像上面說到的,春節不久就要來臨了,農戶償還貸款和節前開支等原因使得其出售意愿明顯提高。另外了解,一部分南方廠家已經開始增加大麥、高粱等替代品用量,畢竟對比高昂的玉米價格,替代品雖不能完全取代使用,但少量添加可以適當降低生產成本。預計,未來市場玉米價格雖有機會下跌,但跌幅較小,畢竟今年進口替代品入境受到諸多限制。
【12月初時機或現 采購區域成為關鍵】
結合以上情況來看,無論是從玉米價格來看,還是出于采購運輸周期的考慮,11月末至12月初或為比較合理的時機,從目前了解的情況看也確實是這樣,近期有部分南方銷區廠家反映,12月初就會開始增加玉米采購量,提升庫存以做年前儲備,計劃采購區域為東北產區,主要出于每年的采購習慣和糧質的考慮。再觀華北地區則比較糾結,按照常理,本地玉米不涉及高額的運輸成本,應該是首選,但今年本地糧晾曬時期的多降雨導致水分、霉變、毒素含量較高,這使得玉米后期質量能否出現明顯好轉成為短期內廠家比較擔心的問題。12月份之后,一旦各地飼料廠家備貨需求增大,則越近節前,對玉米價格支撐作用越大,或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價格。在沒有明確政策支撐下,物流也是今年不得不考慮的一個重要因素,市場整體備貨時間可能較往年提前,尤其是南方銷區,物流造成的影響更大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