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幾年商品價格低迷,加上去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復函強調禁售河豚魚,河豚魚養殖遭遇滑鐵盧,今年開春廣東投苗量銳減。部分養殖戶選擇了轉養其他品種,但是也有“鐵桿”養殖戶繼續投苗堅持養殖,期待能守得云開見月明。
“訂單少了七成左右”
“現在大家都比較謹慎,今年少了很多養殖戶投苗,現在都2月底了,才賣出了400~500萬尾河豚苗。去年春節前都已賣出這個數量了,今年訂單估計少了七成左右。”廣州金洋水產養殖有限公司負責種苗生產的何先生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業界普遍認為“史上最嚴”新食品安全法于去年10月1日實施后,針對坊間關注的河豚魚話題,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于2015年10月15日在相關問題的復函中再次強調禁售河豚魚。這一紙禁令震動了整個河豚產業,直接造成河豚銷售銳減,價格大跌。不讓賣河豚了,哪里還有人敢養河豚?據了解,歷來以河豚、筍殼等名優特品種為主推品種的金洋水產,今年也改變策略,減少河豚苗種的生產,主打羅氏沼蝦、加州鱸等品種苗種。
廣東養殖的河豚品種為暗紋東方鲀,是國內河豚養殖兩大品種之一,主要供國內市場消費。另一個河豚養殖品種為紅鰭東方鲀,北方海水養殖產量很大,產品出要出口日韓。新食品安全法實施后,打擊最大的當屬供國內市場消費的暗紋東方鲀。廣東是國內養殖河豚的主產區之一,本地市場消費河豚較少,養殖成魚主要銷往浙江、江蘇、上海、北京等市場。養殖最高峰時期,廣東產量占全國的6~7成。很顯然,國家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辦公廳發布的這一紙復函對廣東河豚養殖產業“殺傷力”不小。
收購商轉戰其它品種
“現在我們對河豚的銷售積極性也不大,政策寬嚴尺度一直在變,證明難開,一旦食客吃出問題,責任也大,所以我們現在都轉戰其他品種了。”廣東佛山何氏水產的胡小姐告訴記者,河豚近幾年價格也不穩定,2013年河豚收購價格甚至跌到11~12元/斤,出現了養殖戶虧損7~8元/斤也不得不賣魚的情況,現在河豚收購價格在18~22元/斤,基本也就在養殖成本附近徘徊。銷售市場也就在過年前一個星期出現過短暫的回暖,廣東每日可售出4~5萬斤成魚,之后又跌回原狀,一直起不來。
“現在很少收購河豚了,銷售太過麻煩,要提供很多證明,我們早就轉做其它品種,現在主要在收購桂花、加州鱸、叉尾等。”胡小姐告訴記者,自從去年10月1日之后,河豚銷售多了許多關卡,常常被要求提供許多證明材料,比如產地證明之類的材料。作為收購商,當然只能向收購的養殖戶討要證明材料,但養殖戶大多拿不出所謂的證明材料。
何氏水產是華南地區極具規模的水產收購商,一般收購地多為產區集中地。胡小姐告訴記者,何氏水產收購的河豚主要是中山坦洲一帶的,當地養殖河豚頗具規模,且成立了專門的河豚養殖合作社,即便這樣,養殖的河豚也暫時不能提供符合要求的產地證明。
仍有許多養殖戶堅持
廣東河豚養殖面積近4萬畝,年產量保守估計超過5000噸,養殖區主要集中在廣州番禺、中山坦洲、佛山順德、江門新會、珠海斗門等地,產業鏈龐大。中山坦洲河豚養殖已有10余年歷史,在當地發展出一種河豚與對蝦混養的高收益模式,此模式養殖周期為10~15個月。王迅(化名)是當地河豚養殖專業合作社的一員,合作社現有會員近300人,養殖面積近6000畝。合作社每年會從江蘇中洋集團購買1~2千萬尾苗種進行養殖,養殖成魚也有三成左右會被江蘇中洋集團按市場價格收購,另七成成魚合作社自己找銷路。近幾年河豚養殖成本已上升為19~20元/斤,如果搭建冬棚還要再升高1~2元/斤。
“從2012年開始,河豚價格就一直不好,養殖戶基本沒賺到錢。”王迅告訴《海洋與漁業》記者,2011年底河豚價格開始逐漸下跌,到2012年底價格才有上漲的勢頭,但每次剛出現上漲的勢頭就莫名其妙地被“按趴”下去了,養殖戶已經4年沒賺到過錢了。
河豚行情連續幾年低迷,也導致大批養殖戶棄養,轉養殖甲魚、泥鰍等品種。記者很奇怪,為什么連續虧本4年了,他們還在堅持養殖河豚,換個別的品種不是更好一些嗎?面對記者的疑問,王迅這樣回答“這條魚我們已經養開了,坦洲現在已是河豚養殖的集中地,這是個小地方,也沒有什么其他品種好養殖,近幾年水產養什么不虧本呢?換個其它品種也不見得好。”
據了解,2010~2011年河豚價格曾一度升高至45元/斤,持續的高價讓養殖戶狠賺了一筆,也吸引了大批養殖戶跟風養殖,大量的養殖戶投苗養殖河豚,2011年的投苗量是最大的,這也是導致之后價格下滑的直接原因。王迅和社員們也認識到了過度投苗造成的后果,“還是要減少一定的養殖量,市場價格才能上去。”他告訴記者,今年合作社就減少了約30%的投苗量,這幾年價格不好,很多人轉養其他品種,河豚養殖周期比較長,過一兩年市場價格說不定會回升,所以他今年還是堅持養殖河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