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上旬,記者在東府的華縣、蒲城、大荔等地采訪時,看到家家戶戶掛滿墻、堆滿院、曬滿地的黃橙橙的玉米,愈看愈加爽心悅目,也不由為鄉親們的豐收換來的喜悅而高興。
玉米是我省關中地區的主要農作物,用它加工的玉米棒子、熬的包谷珍稀飯和制作的攪團成了幾代人揮之不去的鄉愁。至今,這些玉米食品仍是我們餐桌上的稀罕物。
多年來,盡管小麥連年豐收,但農民一直保持著種植玉米的傳統,原因主要是近年來飼料需求量大,再就是玉米能起到給地倒茬的作用,至于餐桌上的用量已是微乎其微。
今年我省玉米又獲大豐收,畝產都在千斤以上,但銷量和價格卻遇到了問題。圖中的楊姓村民熬煎地說,往年不等玉米棒子拉回來在地頭就被客商搶完了,每斤能賣一塊二三,今年到現在了價格還在八毛錢以下。
為此,記者采訪了農業主管部門。蒲城縣農業局局長劉東年告訴記者,拿蒲城來說,今年的小麥和玉米產量比去年增加了15%,全縣玉米總產量達27萬斤,創歷史新高。之所以賣不上價,產量高是一方面,主要是玉米口岸進口價低,一斤才五六毛錢,國內養殖業需求減少,工業用糧也大幅下滑等因素,所以只能聽憑市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