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郁蔥蔥的樹木,干凈整潔的道路和清澈秀美的迎賓湖,襯托出云南省第一個生態旅游村的靜美。
宜良縣狗街鎮小哨村從1995年開始在省內首創“包山拾菌”林下經濟模式,至今已經持續了整整20年。特別是從2007年以后,宜良縣全面啟動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林地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使用權落實到戶,明晰山林權屬、放活林業經營,讓每個村小組都實現了“山有其主,主有其權,權有其責,責有其利”的目標。改革后,小哨村委會把15226.5畝林權作為林下經濟發展的基地,成立了林土野生菌專業合作社,引導林農,以“包山拾菌”為突破口,充分依托森林資源自然景觀,管理養護林下野生菌,等野生菌自然成熟后采集上市,推進林下經濟發展,而承包人除了享有相應的采摘權外,還有義務管好自己轄區的林木,損失了也要進行相應的懲罰。
“包山拾菌”不僅綠了山林,還使農民致了富。每年雨水季節,小哨村的干巴菌在森林里瘋長,很多游客“聞香”而來,森林里鱗次櫛比的“林家樂”“農家樂”便成了游客體驗拾菌樂趣和品嘗鮮美菌香的最好去處。
村民張燕中受承包山林的村民雇傭幫忙駐守林地,每年6月份開始張燕中就帶著自己簡易的鋪蓋來到林地搭建帳篷,帳篷一共搭設3頂,一頂用于守林人住宿,一頂被當做廚房可以為客人烹制菌子,一頂則放置桌椅可供客人休息品菌,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農家樂”,一個雨季下來,張燕中可收益近萬元。
“包山拾菌后,不僅使生態資源得到了有效保護和利用,也讓村民們富了起來。”小哨村委會支部書記、主任葉郁珍介紹說,“作為全省最大的干巴菌產地,小哨村的干巴菌每年產量在10噸左右,年綜合銷售收入達200多萬元,僅‘包山拾菌’一項可使村集體每年收入60萬元左右。”
“村里把承包費的70%作為投入,其余30%分給村民。如果不進行公益建設,則村民分70%,30%留作儲備。一些村小組每年分紅就達到了平均每人四五千元。”葉郁珍說,“村里一半以上的家庭都買了汽車、摩托車,人均年收入由2003年的2270元增長到了現在的8860元。有了資金,修公路、建學校,接通自來水、電網改造等公益事業建設有了資金來源,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唱好“林下經濟”戲,念好“苗林致富”經,深掘“生態旅游”金,促進產業持續健康發展。近年來,宜良縣立足生態發展理念,堅持“既要金山銀山,又要綠水青山”原則,積極引導群眾充分利用生態資源,大力培育林下種植養殖產業,促進林下經濟向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產業化持續健康發展。通過采取“專業合作社+農戶”“公司+基地+農戶”等模式,探索林下經濟產業鏈和林、農、牧、旅游業復合經營的新路子,輻射帶動更多的群眾增收致富。為了進一步深化林業改革,宜良縣還頒布了《宜良縣林木權證核發工作的實施方案(試行)》《宜良縣林下經營權流轉登記管理辦法(試行)》《中共宜良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花卉苗木發展的意見》《宜良縣林下經營權、林木權抵押登記管理辦法(試行)》《中共宜良縣委、縣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等5個加快林業經濟發展的機制措施,鼓勵林農探索發展多種形式的林業經濟。截至目前,全縣林下經濟發展面積13萬畝,實現林下經濟產值2.7億余元。
“隨著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推進,廣大農民獲得了林地的使用權和林木所有權,既增加了有形資產,又增加了農民依托林地的發展空間。有力地促進了林業發展方式的轉變,使林業產業發展從單純利用林木資源向綜合利用林木、林地和景觀資源轉變,使農民‘不砍樹就能致富’,達到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的雙贏目的。”宜良縣林業局局長達青說,森林旅游與林下經濟的有機結合,被譽為生態型的黃金產業,不僅是促進林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新方向,更是協調長期與短期矛盾、生態與經濟關系的一篇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