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圖片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推薦圖片
1 / 1

海南昌江:扒掉田埂激起農業發展千層浪

日期:2015-04-16     點擊:252    評論:0    查看原圖
簡介:












  “同樣種田,先走出一步的可以在土里刨金,循規蹈矩的人只能勉強溫飽。”昌江黎族自治縣烏烈鎮烏烈村委會主任鐘國標的這句話,說的是當地農戶種植瓜菜等高效作物與種植傳統農作物經濟效益之間的天壤之別。
 
  近年來,昌江烏烈鎮引進龍頭企業加速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助力當地農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傳統農業經營理念
 
  阻滯“地生金”
 
  “種早稻每畝自己還要倒貼六七十元錢。” 烏烈農民鐘國強苦笑著說,“現在外面一個工一天最少給100元。”鐘國強給記者算過一筆賬:一畝水田機耕費130元,種子費150元左右,化肥費120元左右,打藥一次要30元—50元,雇傭收割機100元,運輸回家要30—50元,不算插秧、放水等人工成本,需要投入600元左右。一畝早稻畝產800—1000斤,按1.22元每斤收購價計算,1000斤僅值1220元。而晚稻畝產低于早稻,鐘國強家已經不種晚稻了。
 
  “要給自己留一點口糧。”多年來烏烈鎮大多數農戶像鐘國強家一樣,年復一年種植早稻、甘蔗,然后讓大片良田在其余時間撂荒等待來年。
 
  只有少部分有想法、敢突破的人,近年來開始三三兩兩“抱團”尋租土地或種植更具經濟效益的冬季瓜菜。
 
  2011年,烏烈鎮委、鎮政府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廣地公司在烏烈租地種植瓜菜,給了當地農民一次強烈的沖擊——原來土地還可以這樣種。
 
  土地流轉起來,不僅讓農戶獲得土地財產性收入,同時也賺取了更多的工資性收入。
 
  廣地公司提供的2014年工資表上記者看到,本地務工農民的名字列了七八百個,常年做工的也有300多人。電工葉同壯每月工資3000元,保安王福星、噴灌工張永權等14人每月工資2000元,割菜工楊賢端一年收入3.8萬元,臨時工符才坤一年收入2.5萬元。
 
  看到從土地中解放出來的人打工賺到了錢,當年堅持不把土地租給公司、而與親戚鐘才恩換地的鐘國強,如今正千方百計想換回自己的土地。
 
  從“不愿流轉土地”
 
  到“迫切想轉出去”
 
  在烏烈,像鐘國強一樣不愿繼續被一畝三分地綁死的農戶越來越多。
 
  臨近中午,還在田間侍弄稻苗的農戶阮天忠夫婦,見到鐘國標的第一句話就是——“干嘛不量我的地?”
 
  “主要還是資金上的壓力。”鐘國標解釋,他和幾個合伙人租了四五百畝地用來種訂單毛豆。這種訂單毛豆每畝能賺千元。此外,他還租了兩三百畝地種植辣椒、南瓜等瓜菜,每畝地年租金500元。
 
  “他們兩個人在外面打建筑工一天能掙300多元。”鐘國標說,在烏烈如果田地撂荒會被人笑話,所以阮天忠兩口子種有3畝多水稻。如果種其他經濟作物,一來瞅不準市場,二來規模太小瓜菜收購商看不上眼,賣不出去損失更大,所以阮天忠兩口子急于將土地租出去。
 
  據了解,廣地公司2011年租用農戶土地時每畝地租是850元,按照協議規定的地租增長機制,今年地租漲到了每畝1050元,等到第15年租地合同到期時,地租將會達到每畝1750元。
 
  與鐘國強的后悔截然相反,鐘才恩慶幸自己因換地而有機會獲取豐厚的地租,同時還能夠打工賺錢。一組數據可以佐證烏烈鎮農戶的思想轉變:烏烈村和峨港村5300多戶農戶,耕種自己農田的不到300戶,其中還有不少是因為沒人租用他們的土地只能自己耕作。
 
  “曾經因為要租人家的地被群眾追到鎮政府指著鼻子罵,現在因為公司、大戶租不到他們的地還是要被群眾罵。”說起自己是個“挨罵書記”,烏烈鎮委書記黎吉維臉上掛滿笑容。
 
  從2011年開始,烏烈鎮陸續引進廣地、萬愷通、建恒哈瓦那雪茄、田能等9家農業龍頭企業,并引導成立了3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目前全鎮5.4萬畝土地,流轉出去的有3.3萬多畝。
 
  土地流轉帶動著當地農業經營體系的轉化和發展,農業龍頭企業的進入和種植大戶的出現,讓昔日“老糧倉”迅速變身“菜籃子”,繼而成為鼓起農戶“錢袋子”的驅動器。2014年,烏烈鎮實現農民人均收入三年翻一番的目標,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2.68億元,同比增長14.7%。
 
  技術農民致富路子更寬
 
  清明節過后,正是毛豆采摘的季節。對于從事采摘工的農戶而言,只要5天,就可以獲得過去種地一年的收入。
 
  “一年365天,還有300天時間賺更多的錢。”鐘國標說,適度規模農業生產讓分工更細,種植、打藥、管理、采摘、打包和運輸各個環節,都讓務工農民有錢賺。
 
  擺脫了土地束縛的農民有了更多選擇,這兩年在烏烈出現了明顯的季節性“用工荒”。掌握專項技術的“職業農民”成為企業和大戶的“座上賓”。據了解,2014年,烏烈鎮各農業基地平均每天所需的勞動力就達到1500人。鐘國標作為一個人口過萬村莊的村委會主任,請工也要提前3天到一周時間,工人上工他還要管一頓中午的工作餐。
 
  “職業農民”的短缺,成了農業企業繼續擴大生產規模的新課題。
 
  原本規劃面積5000畝的廣地公司,目前實際只租用土地4200畝。廣地公司昌江基地負責人告訴記者:“公司目前從內地調來100多名工人才能勉強維持正常生產需要。”
 
  為了緩解用工荒,按照計劃擴大規模、推進基地建設,廣地公司正在研究將承包土地返租給學到技術的農戶,將種植效益讓利于他們,公司只賺銷售渠道的利益。廣地公司負責人表示,“未來農業的發展一定是企業與農戶雙贏”。
 
  說起今后的農業發展思路,黎吉維表示,有了之前的成功經驗,今后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既要從當地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實際狀況出發,更要尊重農民的意愿。經營權是否流轉、價格如何確定、形式如何選擇,應由承包農戶自主決定,流轉收益應歸承包農戶所有,要讓農民成為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積極參與者和真正受益者。
 
  再等待,就真的要落后十年
 
  “今年賺錢,明年賺錢,臺風過后回到解放前。”昌江烏烈鎮烏烈村委會主任鐘國標的話,說出了做農人的苦。在基層駐站的8年時間里,記者曾多次聽到農戶因受災、滯銷等原因的哭泣。
 
  記得2011年,東方一對夫妻承包200畝土地種植香蕉,不幸趕上香蕉滯銷,兩口子賠得血本無歸,妻子癱軟在田頭。
 
  然而,市場不相信眼淚。面對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農產品生產體系,把握不住市場規律的盲目生產和不堪一擊的承受力,是“小農小戶”在市場經濟下屢屢受挫的根本原因。
 
  當前我省農村正發生深刻變化,農業經營方式面臨諸多挑戰,經營規模小、管理粗放、勞動力老齡化、組織化程度低、服務體系不健全是突出表現。只有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培育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的農業規模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才能有效化解這些新問題和新挑戰,保障農業健康發展。
 
  烏烈鎮就是鮮活的例子。2009年底,烏烈鎮白石村到處都是平頂瓦房,但自從引進9家龍頭企業,扶持了32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后,規模經營給予了農民更多發展機會,今年再去,白石村里一棟棟樓房拔地而起。
 
  再等待,或許就真的要落后十年。我們更應著眼未來。
 
  在土地確權的基礎上,應該逐步建立健全新型農業服務體系,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多方位、低成本、便利高效的服務。建設農業信息平臺,及時為農業經營提供信息服務,產前開展規劃指導服務,產后跟進銷售服務。推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超對接”、連鎖配送、網上營銷等現代流通業態和新型營銷體系。完善農產品市場價格預警機制,及時發布信息,實現產品適時均衡上市等。
 
  而農業現代化所需的人才,更需要政府做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的人才保障工作,包括職業農民的培訓和經營人才的培養。
 
  我們還應推動建立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發揮各種形式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協同作用,實現互利共贏。建設農產品集中加工區,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進行標準化生產,結合地域特色打造質量品牌,讓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成為有機、綠色、無公害農產品的生產主體,打造獨具海南特色的綠色品牌農業。
 
打賞
更多>推薦圖片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