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站 蔬菜網 水果網 大田網 花木網 茶葉網 藥材網 菌菇網 畜牧網 家禽網 水產網 特養網 種子網 肥料網 農藥網 飼料網 獸藥網 農機網 溫室網 食品網 工藝網

圖片瀏覽完畢

重新瀏覽
推薦圖片
1 / 1

黑龍江大慶農業結構調整“調”出農民脫貧致富路

日期:2016-05-12     點擊:1940    評論:0    查看原圖
簡介:












近年來,大慶市有貧困戶11萬人左右,單純以種地為生的農民就占1/3左右,帶領貧困戶脫貧奔小康,需要實施精準扶貧,要強化產業脫貧支撐,做產業項目“加減法”,為農民“乘法”增收。

  當前,農業發展發生深刻變化,產業脫貧要以農業調結構為先,從供給側端“思變”,向土地要最大效益,變農業資源為財富“富礦”,依托調結構“調”出農民脫貧致富路。

  向高效作物上調

  再過十天,林甸縣7萬畝水田就將插秧,是近年來種植規模最大的一年。“去年秋天就開始修水渠,現在渠系已經修好,大家正忙著平整地,5月初就放水泡田了。”看著農民在田里忙活得高興,林甸縣農業局副局長戚煥春也開始憧憬著秋收時節,“去年,東興鄉東興村農民梁志佳種的40多畝水稻奪得大豐收,收入6萬多元,可讓鄉親們羨慕壞了。”戚煥春說,水稻不挑年景,旱澇都不怕,一畝地比種玉米至少多收入400元,種水稻能讓農民脫貧致富。

  變“澇洼塘”為“黃金稻海”,是林甸縣脫貧攻堅的一項重要“打法”。作為國家級貧困縣,截至2014年底,該縣有48個村、58004人處在“貧困線”以下,均占到全市總數的一半以上。今年要確保17個村、1.7萬貧困人口實現脫貧,并且要在2017年提前“摘帽”,任務艱巨且形勢嚴峻。

  如何讓土地成為“聚寶盆”?種植業必須往“高效”上調。戚煥春告訴記者,今年縣里將大力度調減玉米,重點是實施“旱改水”工程,借助引嫩工程以及水庫改擴建等,預計到2018年左右,水田要發展到60萬畝,覆蓋全縣50%的貧困村、貧困戶。光靠水稻還不夠,旱作物農業結構也要不斷優化。今年,林甸縣青貯玉米預計種植10萬畝,同時,要大手筆建設苜蓿示范工程,糧雜豆等特色高效經濟作物也要增加30萬畝。

  向現代牧業上調

  林甸縣畜牧局首席獸醫官曾憲波告訴記者,今年該縣還將完成伊利Ⅲ牧續建和龍佳二期5000頭奶牛牧場建設,壯大牧場規模,力爭年底前散養奶牛全部入場養殖。通過探索政府搭橋、金融部門支持、牧場托養、貧困戶分利的經營模式,引導和扶持貧困戶通過奶牛托養脫貧致富。

  畜牧業,也是杜爾伯特縣脫貧產業的一張“王牌”。“貧困戶養一頭牛,一年就能多收入三四千元。如果沒本錢,還可以優先給貸款。”杜爾伯特縣畜牧局副局長告訴記者,目前農民收入的60%來自畜牧業,農民脫貧,離不開這個主導產業。

  劉志剛介紹說,縣里奶牛存欄在13萬頭左右,其中有近10萬頭由散戶自養,產奶量以及奶質都有提升空間。

  為此,今年杜爾伯特縣打算在鼓勵政策上再“加碼”,最大限度調動散戶托牛進場的積極性。同時,對積極發展養牛的農戶還要優先給予貸款支持。做好奶牛戶的“思想工作”,牧場“硬件”也得過硬。今年,該縣一些大型牧場在管理方式要與國際標準“接軌”,將引進以色列阿菲金、美國DC305先進的牧場管理辦法,通過科學精細飼養,提高產奶量和奶質,確保奶牛平均單產達到7萬噸以上。牧場要建好,服務奶企也要周到細致,縣里將積極扶持伊利企業“裂變”,確保企業談成的合作項目順利落地,為新產品研發提供全力支持。

  積極向現代畜牧業上“調”,杜爾伯特縣多元牧業也要駛入“快車道”。目前,《多元牧業發展五年規劃》已經出爐,縣里將通過建養規模化殖基地、扶持畜禽加工企業發展、推廣“民族餐飲+養殖基地”的“前店后場”營銷模式等多渠道,拉長畜禽產品產業鏈,讓農民靠“養雞養鴨”脫貧增收。

  向綠色果蔬上調

  “去年,我區果蔬年產達到30萬噸,產值超過12億元,不少農民靠種大棚發家致富。”大同區農業局蔬菜辦主任杜純彬說,目前,棚室產業對大同區農民年純收入貢獻率達到4100元左右,占農民全年純收入的1/4以上。“農民搞棚室,不影響日常種地,一年還能多收入四五千元。對貧困戶來說,無論是自己種還是替別人種,都有一部分增收。”大同區八井子鄉八井子村的貧困戶楊麗匯一直在當地村民的大棚里打工,今年是第七個年頭。“家里就15畝地,一年多說收入五六千塊,我丈夫患腦梗多年,住一次院,種地這點錢基本上就都搭進去了。”楊麗匯告訴記者,自從有了這份零工,她一年能多賺7000多元,生活的擔子輕了不少。

  杜純彬告訴記者,棚室經濟是大同區“一號富民工程”,也是“一號脫貧工程”。今年該區將集約發展這一產業,重點抓好8.4萬棟、15萬畝棚室基地提檔升級,切實打造好大同鎮、高臺子鎮等4個核心區、薩大路、安民路等5條產業帶。同時,通過推廣新型棚室、新技術、新品種進一步優化種植結構,提高產品質量,讓產品更有市場,“錢景”更好。

  在脫貧攻堅中,肇州縣和肇源縣都各有7個貧困村,按期摘“窮帽”、拔“窮根”,農民在增收上得有“造血”能力。立足現有農業資源,兩個縣在調結構上也是精心布局。其中,肇源縣將圍繞皮革和健康兩大主導產業,推動農業生產向優質高效、有機生產、優勢品牌、現代畜牧業、特色水產養殖上調整。肇州縣則將推動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種植結構”轉變,力爭今年全縣玉米面積縮減20萬畝,經濟作物和飼草面積各增加10萬畝。同時大力發展烤煙、漢麻等特色作物等。依托龍頭企業帶動,加大畜禽養殖推廣力度,實現畜牧業產值占一產60%以上。

  農業調結構“沖鋒號”已經吹響,大慶市各縣區正朝著“挖潛力、提質量、增效益”的方向前進,努力把優勢作物調強、把區域布局調優、把經濟效益調高。通過農業調結構,進一步夯實脫貧攻堅基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確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

打賞
更多>推薦圖片
0相關評論
網站首頁  |  關于聚農網  |  會員服務  |  網站建設  |  廣告服務  |  排名推廣  |  合作伙伴  |  友情鏈接  |  免責聲明  |  人才招聘  |  聯系方式  |  網站地圖  |  積分換禮  |  網站留言  |  RSS訂閱  |  違規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