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常州武進區鄒區鎮鶴溪村委孫高組村民孫亞平多年從事常規魚養殖,自2009年在武進區漁業科技入戶專家組的指導和科學養殖下,常年有較好的經濟效益,2014年孫亞平養殖又喜獲豐收。
現將該示范戶常規魚套養甲魚的放養模式及效益情況等做簡要總結。
一、塘口的選擇:
該示范戶塘口東西向相連,采光好,面積合計約20畝,為正方形土池,池深2.5米,水深2米,塘口周圍用塑料圍板做好防逃墻,防逃墻垂直高出其生活場地約45CM。防逃墻內留1-1.5M左右空地,種魚草、南瓜等,也可給甲魚做產卵臺、休息臺等。
二、放養模式
自2010年5月中旬從本地購買30-50克左右的健康無傷甲魚小苗1000只投放塘中,當年年底小甲魚就能長到3-4兩/只,大的7-8兩/只,從2012年開始每年會有1.5-2萬元左右產出;在2013年年底常規魚全部放養斤兩魚,2.5斤/尾草魚放2000尾,0.2斤/尾團頭魴4000尾,4斤/尾青魚放350尾,0.15斤銀鯽放4000尾,預計今年畝產值15000元,每畝凈效益可獲4000元以上。
三、科學投喂
每年的5月初從一些野塘捕撈或買些小規格的龍蝦放養進塘口,等到小龍蝦上市的時候可以捕大留小,大規格的賣出,小規格的作為甲魚的天然餌料;每年6-8月份在魚類的養殖生產中病害會比較多,病死魚也可作為甲魚的餌料。常規魚養殖中投喂的飼料,魚吃不完也能作為甲魚的餌料,減少飼料污染,所以不用投喂甲魚專用的飼料,讓其自然長成即可。
四、日常管理
堅持早晚巡塘,觀察水色變化及魚的活動情況,每天下午檢查食場和食臺一次,了解魚的攝食情況,以確定15-20天潑灑1次生石灰(每畝用量15-20公斤)或漂泊粉以改善水質和預防魚病發生,堅持“以防為主,防治并舉”的原則。
保持水質達到(肥、活、嫩、爽)的要求,根據池塘載魚量調節水位,生長季節定期加注新水或換水。根據天氣、魚的活動情況,適時開啟增養機,在正常情況下每天中午開機2個小時,確保水體上下對流。
五、養殖效益
該戶今年總投入230700元,其中塘口租金2000元、苗種費46700元、飼料費158000元、魚藥費13000元、水電費11000元。預計總產值324750元,其中甲魚產值有18000元以上,總利潤94050,畝利潤4702元,畝增收798元。
常規魚套養甲魚這種模式在當地有一定的推廣性,正如養殖戶-孫亞平說的那樣:“我的甲魚是一次性投入,以后幾年是穩賺的”。甲魚的繁殖能力是相當強的,養殖過程中也不用再放苗,吃得也比較天然,幾乎和野生甲魚品質相當,所以孫亞平養的的甲魚平均價格一般都在100-130元/斤,而且供不應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