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嚇一跳。”從2011年開始,王奔鎮巨興村農民趙德仁每年都主動請農業技術人員到他家地里取土樣化驗,使玉米單產實現了“六連增”。
王奔鎮巨興村玉米種植專業合作社社長趙德仁經營耕地18公頃。2010年以前每年一公頃玉米投肥量1.3噸,投肥量比別人都多,但是到秋天玉米產量卻沒有比別人高。他找到農業技術人員幫助找原因,經過分析,原來他家的土壤從來沒有進行測土,都是自己按老套路老經驗施肥。其實村里也早就讓他取土樣化驗,可他就是不信,多投了肥,產量卻不增加,結果吃虧不小。2010年秋天,技術人員把他家18公頃的土地按技術要求取6個土樣送到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化驗室進行化驗,并由專家拿出配方施肥卡,在卡上看出往年施的氮肥和磷肥太多了,鉀和鋅肥太少了。他抱著試試看的想法,2011年18公頃耕地按確定的產量指標做到按配方施肥,做到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秋天一算賬,趙德仁心服口服了,往年一公頃地施26袋化肥,當年只施18袋,而且產量卻照往年增產一成多,光化肥錢1公頃節省1000多元,玉米比上年還多打1000多公斤,多賣1600多元,兩下一算賬,他種的18公頃玉米較上年增收4.7萬元。
長期以來,由于大部分農民缺乏對科學施肥的認識和了解,在施肥時往往靠經驗、憑感覺,不僅增加了生產成本,浪費了肥料,還加大了土壤污染,造成土壤板結,肥料利用率下降。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雙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從2005年開始,在全市免費實施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全市每年實施測土配方面積60萬畝,三年將全市按土壤類型,高、中、低產耕地輪回化驗一次。每年化驗土樣4000個以上,施肥時做到缺啥補啥,缺多少補多少,每年為農民實現節本增效4000多萬元,11年來全市共累計實現節本增效近5億元。
測土配方施肥工作土樣采集是關鍵的第一步,三年實現全市所有行政村和各土壤類型“全覆蓋”。技術人員到田間取土,保證土樣的代表性、準確性,土壤化驗工作人員嚴格按土壤化驗技術規程操作,精準化驗、精準計算,為農民測算出施肥卡內容通俗易懂,一看就知道怎樣使用施肥卡。
雙遼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采取適合農村、貼近農民、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新型科技培訓模式,加強測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宣傳和培訓,每年都在電視臺由土肥專業技術人員發表電視講座,在報紙上開辟專版宣傳測土配方施肥實用技術。每年都發行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手冊3萬冊,宣傳掛圖5多萬張,宣傳掛歷1.5萬本,發放明白紙20多萬張。2萬個村級宣傳板,使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基本達到了種地戶都有人看明白、都有人會用的效果。
測土配方施肥工作是系統工程,為確保發布的配方數據數字準確、可靠,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還加強施肥指標體系、中微量元素豐缺指標體系和重要作物肥料利用率研究,開展糧食作物“3414”肥效試驗和經濟作物“2+X”田間肥效試驗,微量元素單一因子肥料等復種試驗研究,市農業中心根據當年的化驗結果和試驗數據修正,及時更新數據信息,適時準確指導全市農戶測土配方施肥。
吉林省農委信息中心、吉林省土肥站與中國移動公司開設的“12582”農信通服務平臺,現在雙遼市已經實現了農民利用手機在自家地里定位、撥打12582農信通就可知道自家地里的土壤化驗結果和產量配方、并由手機信息向你發布該地塊需要補充氮、五氧化二磷、氧化鉀的具體數量,并向你推薦出幾個施肥模式。從2015年開始全市已有7.5萬戶農民使用“12582”信息服務系統,服務更便捷。并取得了很好的降低投入成本、實現了增產增收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