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霧里,綠樹的倒影在漂浮著霧氣的水面上若隱若現,顯得十分神秘。太陽升起來的時候,澄清得如銀鏡般的水面便映入眼簾,水中的倒影與現實形成一幅完美的畫卷。來到湖濱新區黃墩鎮李甸居委會,記者深切地感受到這里的富饒與美麗。今年魚蝦螃蟹蓮藕又有個好收成,居民們都很開心。
李甸居委會黨支部書記蔣夫奎介紹,他們居委會以前是個傳統農業村,廣大村民主要是種植小麥和水稻,該村成為特色水產養殖村是從2011年開始的。李甸居委會地處駱馬湖畔,如今,已經成為黃墩鎮特色水產養殖排頭兵,居委會干部說這都是鎮黨委政府大力推進的結果。
2011年,李甸居委會率先流轉塘口1000多畝,由連云港市一位養殖大戶承租10年進行水產養殖。“這位承租人實行水產品套養,養殖品種有螃蟹、青蝦、花白鰱、鱖魚等,第一年就獲得了令人驚嘆的經濟效益。從那時起,當地居民紛紛利用當地的水資源開展水產養殖,走上了水產養殖產業化道路,形成了水產養殖特色村。”蔣夫奎說。
記者了解到,李甸居委會共有11個居民小組,665戶居民,社會人口2980人,耕地面積3685畝。經過幾年的發展,李甸居委會水產養殖面積達到3000多畝。現有水產養殖專業合作社8家,家庭漁場養殖戶13戶,水產養殖主要產品為河蟹、青蝦和鱖魚。今年,李甸居委會特色水產養殖預計實現產值2000萬元,利潤750萬元以上,帶動農戶就業120人以上,其中帶動貧困戶就業35戶。
今年58歲的許書猛對居委會的變化如數家珍。他說,20年前,他家住的是土坯墻的房子,夫妻倆帶著3個孩子生活很不容易。“我們這里人均一畝多土地,種小麥和水稻這些農作物是不怎么掙錢的,以前只圖能吃飽肚子。現在不一樣了,孩子們都成家了,我家有7間瓦房,老伴在城里陪孫子上學,我就在家搞水產養殖。”許書猛說,以前,他在種莊稼的同時,也開著三輪車當魚販子,辛辛苦苦掙點錢只能維持生活。后來他在水稻田及老魚塘養魚,因為養殖的都是些普通魚類,經濟效益很一般,弄不好還會虧本。3年前,他跟著養殖大戶學習特色水產養殖,走上了富裕的道路。“我承包了30畝魚塘搞養殖,去年行情不好還掙5萬多元。我家現在什么都不缺,城里人家有的家用電器,我家都有。”許書猛說,在他魚塘邊的宿舍里,不僅能看數字電視,還能上網,和居委會其他居民一樣,過著富足的生活。
“我到過很多地方,最美的還是我的家鄉。”這也許就是今年43歲蔣飛的鄉愁。蔣飛現在是李甸居委會治安主任,他驕傲地對記者說,他家已經搬到黃墩鎮上居住了,4口之家安裝了4部空調,只是因為他家“不差錢”。據介紹,蔣飛之前就是個莊稼漢,為了養家糊口,曾帶著妻子和兩個孩子去蘇州打工。2012年,他看到居委會“靠水吃水”開展特色養殖,他就回到老家承包30畝塘口搞養殖。到2014年,他承包塘口面積達到80畝,另外又承租了120畝水塘種植蓮藕,2016年純收入就達到30萬元。“我實在忙不過來,就把老父親請來幫助管理,月月給他開工資。今年我家水產養殖收入在35萬元到40萬元。”蔣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