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蟹香濃。上海地產的“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于正式開捕上市。螃蟹豐收,也是本地人吃蟹的黃金期。
連續多日,雨停過后的夜晚,在黃浦江源頭黃橋村養殖基地,大閘蟹就密密麻麻爬上塘來。個個雙螯高舉,體碩肥美,依時令“自然爬塘”,歷來不受“雙節”市場影響,黃浦江大閘蟹終于迎來了捕撈季。肥蟹滿缽,散發出濃郁的蟹香,開殼之間,熱騰騰泛著金黃的膏油涌出,白色肉質鮮甜細嫩,送入口中,瞬間驚艷了味蕾。產自松江的“三泖牌”黃浦江大閘蟹,連續七屆蟬聯全國“王寶和杯”河蟹大賽“金蟹獎”,去年,還同時攬獲了“最佳種質獎”,及含金量最高的“最佳口感獎”。作為滬上特色農產品代表,這張“金蟹名片”留住了本地人味蕾,也穩住了國外市場。
本地、國外一同“搶鮮”
“7.5兩!”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郎月林從塘沿挑出一只,上秤,“這還不是最大的。”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個頭大,分量足,今年,“四公三母”(指每只公蟹重達200克,母蟹達150克)大規格蟹的出塘率,約占四成以上。據了解,受氣溫影響,今夏高溫正值大閘蟹生長期,長三角一帶主產區大規格蟹總體產量略有降低。黃浦江大閘蟹相較往年產量穩定,并未有所影響。大閘蟹基地養殖面積從不擴增,蟹種投放量也受到嚴控,每年,畝均養殖成蟹僅在350-400只左右,大規格蟹的年產量穩定在15萬斤。市場售量有限,今年未捕撈前,就已預訂過半。初步預計,11月底就將售罄。
黃浦江大閘蟹受本地人歡迎,從直營店的火爆程度也能看出。與大規格蟹保持錯位經營,提前上市的小規格蟹,滿足了不同的消費需求。為了圖個新鮮,開在松江城區的唯一一家直營店,連續多日,清早七八點鐘,門外就排起了長隊。由于單日捕撈量有限,高峰時,只1個多小時就可售完。7年前,黃浦江大閘蟹就已“爬出”國門,遠銷日本、韓國、新加坡,也是上海最早出口的大閘蟹,產品很受歡迎,國外訂單紛紛來“搶”。
全程生態化養殖
黃浦江大閘蟹之所以受到歡迎,在消費市場形成了高認可度,源于多年來保持不變的品質和口感,個大,肉厚,膏黃,味鮮。而這就得益于大閘蟹全程的生態化養殖方式。上海市河蟹產業化體系首席專家、上海海洋大學教授、“王寶和杯”河蟹大賽評委王成輝介紹,大閘蟹要養得好,一靠水,二靠草,三靠餌料。以漁凈水,以蟹保水,在栽培和保護水草資源的基礎上發展漁業,通過生態養蟹來保護養殖水環境,如此循環,才養得出規格碩大、體質強壯、膏脂豐滿的優質大閘蟹。
地處黃浦江上游的水資源保護區,占地1182畝的主產養殖區,與浦南特有的泖田濕地相鄰。上海魚躍水產專業合作社技術負責人王友成介紹,浦江水入塘之前,會經過二次生物凈化處理,再經塘內伊樂藻、苦草、輪葉黑藻等多種水草凈化,原有的氮含量可下降一半,磷含量降至原來的八成,水質得到明顯改善;養殖環境也最大程度還原為仿自然生境。在高、中、低等不同水層,采用水車式增氧機、循環水增氧設備等立體增氧方式,促進水環境形成良性微循環,以模擬自然界的潮汐現象。
飼料投放也采用精細化管理,生長期投喂新鮮螺螄。近些年,合作社還與華東師范大學水生生物學教授陳立僑合作,探索餌料新配方,以植物蛋白取代動物蛋白,讓大閘蟹改吃上了安全“粗糧”。
種源是技術的核心。通過上海海洋大學和上海市水產研究所聯合選育,經12年育種而成的第五代河蟹良種——江海21,種質純正,恢復了20年前長江系大閘蟹具有的腿長,額齒尖的優良特征。
“松江模式”帶動“金蟹經濟”
全程生態化養殖,對水質、水草、飼料進行專項研究,最終形成了“稀放蟹種、池塘種草、底部增氧、顆粒飼料和鮮活餌料相結合,全程不用漁藥”的生態養殖“松江模式”。該模式具有較高的可推廣性,市場反響好,因此很受蟹農歡迎,也帶動起“金蟹經濟”。
近年來,在松江區水產技術推廣站的組織和支持下,合作社積極為蟹農進行農技推廣,帶動養殖面積五千余畝,技術輻射萬余畝,影響力不斷擴大。該合作社提供了從蟹種供應,養殖環境、飼養技術培訓等全程服務,對接到每一位養殖戶。目前,該模式輻射到小昆山、佘山、青浦、寶山等臨近鎮區,以及江蘇、湖北等地。